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信仰之光

——延安行随想

李安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7日   第 06 版)

  初冬的延安,寒风乍起,秋叶飘零,正是典型的北国风光。枣园村西山脚下一块很不起眼的土台,伫立无语,看尽秋去冬来的季节更替。台前人流如织,对伟人的敬意,流淌在每位来访者的心中。台旁的石碑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烁烁闪亮,震古烁今。

  我闭上眼睛,仿佛听到集结号从历史一隅徐徐传来,如此厚重而神圣。

  68年前,毛泽东主席缓步走上土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在晨雾缭绕的石库门开枝散叶,在翠色环拥的井冈山初露锋芒,在深沟远壑的杨家岭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百折不挠,终成星火燎原,这颗红色的火种传递着希望,绽放成深远影响人类历史的永恒日光。

  土台遐思,感慨万千,自孩童起就无比熟悉的那些故事随心绪起伏,一霎间鲜活如许。今日已腾飞的中国,当初有多少人为之甘洒热血,无私奋斗。

  故事里有张思德。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已非常人所能。在炭窑崩塌的时刻,他奋力将战友推出炭窑,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故事里有白求恩。刚到中国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他在手术抢救伤员时受感染而不治,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是更多无数无名的战士,历经九死不计一生,甚至还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和亲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如是说。

  故事里有红四团。夜雨,山路,一脚踏空就会跌下深渊;整整一天没有吃饭;红军党员用绳子把体力不支的战士绑在自己身上;仰起脸喝口雨水,边跑边嚼湿漉漉的生米。这是1935年5月的红四团,必须在一天之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军号激越嘹亮,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四团勇士以血肉之躯爬过了铁索。多年以后,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我们发现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13根孤悬河空的铁索,浓缩了共产党员的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不是红军折翼的天堑,而是斗志昂扬的舞台。无数个用钢铁浇铸意志的“红四团战士”,用前赴后继的牺牲叩响新中国向前迈进的激越高亢洪钟。

  故事里有延安精神。1935-1948年,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13年。13年前,蒋介石的军队在围堵红军,步步紧逼;13年后,人民解放军已经掀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新中国黎明的曙光已经在东方愈燃愈烈。此13年,一个民族气壮山河的风云激荡于此,一个政党坚如磐石的理想实践于此。延安成为进步的象征,是无数有志青年飞扬梦想、甘洒热血的圣地。那些深扎延安生长出来的精神,曾经并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只争朝夕。

  透过那些消失在有形岁月却永生在无尽追思的身影,透过那些冲锋在腥风血雨又陷阵在弥漫硝烟的身影,我们得以纵览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洞开新中国开天辟地日新月异的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从延安到北京,空间距离1100公里,时间跨度68年。在时空交错的人类历史洪流中,1100公里只是沧海一粟,但富民强国的故事一路且歌且行,遍布中华;68年只是银河沙数,但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直奔腾不息,绵延无止。

  我们曾开创新中国初期恢复重建的生机,也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再次扬帆启航,与时俱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法国总统文化顾问说“中国不笑,世界会哭”。全球化来了,我们积极入世,当美国也有“海尔路”的时候,对外贸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前行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的“两只手”,让我们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触底回升,大写的“V”型让那些一度不可一视的西方诸强惊叹不已。我们曾一次次面对灾难,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瞬间吞噬上万人的生命。第一时间“以人为本”的举国救灾行动中,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说:汶川,不哭!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从延安到北京,从张思德到沈浩,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探索中,无数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风雨兼程,披肝沥胆。这种信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揭示了过去,主导着现在,引领着未来。

  我们财政部的几位同志就要离开延安了,来时脚步风尘仆仆,去时心中千山万水。宝塔回首,见证长夜如晦那辉煌史诗的波澜壮阔;延河前行,畅想世界瞩目这多难兴邦后的日出东方。

  延安,我还会回来的!

杨永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信仰之光
杨永法 “传播中国书法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