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

吴昌硕故里成扇子大村

韩晓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6日   第 08 版)

  我们来到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村里吴昌硕故居纪念馆快要关门了。

  吴昌硕故居是一座四合式的深宅大院,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进三间二层楼的房子。因为历经战乱,故居仅存一进房间。书画家王个簃书写的“吴昌硕故居”五个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在门楣上闪耀。平屋里有吴氏史迹展厅,陈列有《吴氏世系图》、“文革”时期出土的明嘉靖朝“吴氏父子四进士”墓碑。然后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后面是主楼。中间的堂屋上悬挂着吴昌硕嫡孙、上海书画家吴邺的《紫藤》图,两边是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所撰、吴昌硕嫡重孙吴民先所书的对联:“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二楼东头是吴昌硕的书斋,古朴的书桌上安放着自制的刻刀和笔架。书房侧边开有一扇非常狭小的窗户,打开窗户,有一束光漏了进来。窗外是金灿灿的银杏树。据说,当年吴昌硕每天一回家,就躲到楼上去,然后就着小窗口里的光,篆刻并练习书法,一去就老半天不出来。当地的乡邻给吴昌硕取了个绰号叫“乡阿姐”,意思就是说,吴昌硕足不出户就像大闺女一样。而正是这种足不出户的习惯,使得吴昌硕在若干年后走出去便能驰骋艺海,勇闯上海滩,并且成为了西泠印社的第一位掌门人。

  故居里四散着拓有吴昌硕字体的各种拓片,一代宗师的笔迹近观之下,着实让人深感震撼。

  吴昌硕故居边上有一座状元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吴家“吴氏父子四进士”而建造;还有半月池及其门楼,虽然经历了清朝咸丰年间以来的战争纷乱,1997年后经政府重修,其气势、奇特的样式、精巧的工艺和细节处的典雅还能看出昔日诗礼之家的风采。

  吴昌硕的故里鄣吴村,历来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之说。村里一位做手工扇子的艺人作了我们的向导。他先带我们去村里的扇子博物馆里看了他的一个绝艺:没有用一个外露的钉子,而将扇子巧妙地整合起来。他告诉我们,鄣吴村现在是扇子大村,供应着全国近1/3的扇子市场。连杭州王星记扇厂的扇子基础部分也都是鄣吴村供应的。

  这位制扇艺人接着带我们去看了这个“大大的鄣吴村”。他告诉我们,北宋时,村民仅几十户。历宋、元、明、清数百年发展,已形成为拥有五六千人之众的大村。建炎初,高宗南渡,淮安吴瑾挈家辗转徙此定居。吴瑾八世孙吴松,耗重金创建孝丰学宫。随后,吴松的儿子吴麟、吴龙,均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同登进士榜,孝丰县为之立双进士牌坊。嘉靖十七年和四十一年,麟子维岳、维京又先后进士登科。“父子叔侄四进士”遂成当地佳话。孝丰县又为之立科甲坊,鄣吴村中立甲第联坊,当年的四进士吴氏父子叔侄均被朝廷委以重任。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吴家大兴土木,建起豪华府邸、牌坊、祠堂、陵墓。吴门后代多名流,至晚清又出了个以“诗书画印”四绝闻名中外的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

  我们在鄣吴村见到了吴昌硕的第五代孙吴申生,他现在是吴昌硕故居的讲解员,见着我们后,笑着邀请我们品尝他家里的番薯和锅巴,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他的先人的传奇故事。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
上蟹岛享受动漫嘉年华
黄山景观在天上
迪拜感受“购物天堂”
吴昌硕故里成扇子大村
锦里古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