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

对民族命运的追寻与叩问

刘 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3日   第 07 版)

  有人说,作为当今国内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不管拍什么,观众都会心甘情愿掏腰包进电影院看。但无论如何,这部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一九四二》绝对是一部在题材上不讨喜的电影。

  《一九四二》是这个贺岁档的启幕之作,但不同于常规的贺岁片,它既不“卖笑”,也不“喜庆”,是冯小刚所有作品里最严肃、最沉重的一部。在灰色的画面与节制的叙事里,《一九四二》冷静地再现了一段许多人并不熟知的饥荒史。那段来自1942年中原大地的惨痛记忆,凝结了国难天灾共同造就的沉甸甸的悲恸。在电影市场上各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和国产影片的轻盈叙事之间,应该说,冯小刚对这份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选择是极具勇气并值得敬佩的,这其中深埋着一个成熟的电影导演对国家历史与民族命运的追寻与叩问。

  姜文曾说,观众喜欢冯小刚,或许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别暖”。的确,即使在这部惨痛得令人目不忍睹的电影里,冯氏风格的“暖”也仍然贯穿其中。饥饿面前,虔诚的传教士小安动摇了对主的信仰,命如草芥的老百姓开始卖儿卖女,清高自负的财主女儿甘愿委身成了青楼小姐,狗吃人、人吃人的景象也不时在画面与言语中出现……现实社会里种种看似不容挑衅的价值观,在人的生存本能面前都变得脆弱不堪。但哀鸿遍野中,属于善与信的那一抹微光也仍然没有泯灭——当把自己卖作他人妇的花枝把自己“更囫囵些”的棉裤换给栓柱,当原本怯懦愚钝的栓柱为了孩子的小风车丧命于日寇刀下……影片传递出来的“正能量”足以让人参透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善良。难怪有观众在看完影片后说,这个故事里既能看到人性的黑暗,也能在黑暗中看到最大的希望。

  与冯小刚过去的大部分作品不同,当影片的片尾曲响起,大银幕上开始滚动演职人员名单,观众席没有嬉笑、没有喧哗,人们带着肃穆的神情起身,默默地离开影院。是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得住这段充满巨大悲恸的历史迎面携来的冲击,这股洞彻心灵的力量穿越波涛汹涌的历史事件本身,直击民族心理最隐秘的地方。

  这或许是冯小刚与刘震云在这部影片里埋下的最大的深意——灾难造成的极端环境只是一块沃土,它让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之精神与心理上那点最坚硬的东西在其中发酵、生长,以便让更多中国人思考、寻觅、看清。刘震云说,正是中国人面对死亡时的幽默态度和温暖彼此内心的亲情,让这个民族一代一代倔强地存活下去。透过电影里的苦难,中国人骨子里的豁达与善良显得无比坚韧和生机勃勃,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点。尽管创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次没有态度的创作,但在这些善意的微光里,观众已经足以洞见创作者内心的悲悯与柔情。

话剧“走出去”
考量民族整体实力
江河不洗今古恨
对民族命运的追寻与叩问
舞剧《千手观音》已演百场
江西卫视“三宝”怎么“秀”更好
黄彩虹主编《我的第一套海洋科普书》出版
责编:苗 春 邮箱:miaochun20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