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秀山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答读者问·传统村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4日   第 15 版)

  2024年5月6日本版报道《重庆秀山县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青山如笔作画卷》中提到,秀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有读者询问:秀山民歌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发展变化、典型特征和其他的代表作?

  

  秀山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2008年6月,秀山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文史资料《风物秀山》记载,秀山民歌有上千首,其中以《黄杨扁担》《一把菜籽》《豇豆林》等为代表。单是秀山花灯的歌曲就有24大调、1000余首曲子。

  秀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其中的民歌按照民族来区分,主要有汉族民歌、土家族民歌和苗族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秀山民歌经过不同时期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变得更具生命力。如历经时代变迁,《黄杨扁担》在秀山形成了9种不同唱法。9种唱法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显示出它的丰富性。

  秀山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豪放的自然艺术之美,对渝、湘、黔地区民歌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价值。

  (本报记者沈靖然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