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者来信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老戏台”唱出“新花样”(记者手记)

向子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7 版)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元素,蕴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彰显出城市独具特色的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城市风貌呈现趋同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历史遗存保护不力;另一方面,迅速建起的高楼大厦、商业街区大同小异。当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文化传承,但有些地方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设计规划趋同化的做法值得商榷。跟风修建的网红打卡点、特色风情街,不但人文味儿不足,还出现了拆掉真古迹、修建假古迹的现象。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为何舍弃旧有遗存、不惜花钱新建?一些人没有看到旧建筑的历史价值,认为老房子、老物件不适用现代生活,“立新”只能“弃旧”。实际上,只要开动脑筋,新旧不但不冲突,还可能相得益彰。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棵百年老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不但没有被忽视,还成了被珍视的“金字招牌”。以老树为主题开办咖啡馆,吸引游客到此纳凉、聚会、拍照,街区因老树的生生不息而充满意趣。

  同样,高楼大厦与亭台楼阁并不违和,那些承载丰富记忆的老建筑完全可以通过活化利用,成为现代城市见证历史、承载文化的人文风景。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保留古代城市里坊格局,并积极推动“非遗+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新产业发展;河南郑州市华山路将荒废的工业老厂区改造成“文创+科创”特色街区……比起推翻重来、整齐划一,不妨因地制宜、修旧如旧,让历史遗存融入现代生活,让城市更新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拓展现代功能,为市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

  城市历史文化的“老戏台”,可以唱出“新花样”,期待城市建设者展现智慧,用好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特色。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