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
高 源
地名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自2022年首都功能核心区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布以来,北京已有超千处地名被纳入保护。
名录中最早的砖塔胡同,因矗立在胡同中的青砖古塔而得名,至今已传承700余年;百花深处、金台夕照因文艺范儿出圈,已流芳百年;和平里、青年路“年纪”虽小,却承载着纪念和平、表彰青年的美好心愿……将地名纳入保护,既体现对城市历史的守护,也给后人留下了解城市的索引。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就在第一次地名普查中对全市地名资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形成地名志、地名图、地名录。近年来,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到接连开展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工作,再到出台《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归属感具象化,也提醒着我们“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盖越多,地名不规范、怪异等情况时有出现。在城市更新中,要进一步强化地名管理。保护旧地名、规范新地名,期待各个城市都能留住更多有温度的集体记忆。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留住更多有温度的城市记忆》)
遏制“挂证”乱象
王军荣
将自身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到并非实际工作的单位,以此牟取非法利益,近年来,“挂证”行为时有发生。这会致使工程项目中出现人证分离的状况,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前不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决定针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遏制“挂证”乱象,必须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堵”,就要增强治理精度,加大处罚力度。要增强查证的力度和频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信息管理平台,达成证书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动态监管。同时,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严厉惩治非法挂靠中介,切断“挂证”的利益链条。
“疏”,则要优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任用人才。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降低对证书的依赖。
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及时消除“挂证”带来的隐患,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安全生产。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治理“挂证”乱象须疏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