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汲取榜样力量 投身强国建设

——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丁雅诵 祝大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第 06 版)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杨士莪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要以杨士莪同志为榜样,积极融入和投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杨士莪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表示,杨士莪院士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十年扎根东北、潜心水声,“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育人理念影响了一代代哈工程人。“我们要以杨士莪院士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为培养更多国家急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德森说:“杨士莪院士心怀‘国之大者’的科技报国情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视野、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敏锐洞察、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勇气魄力,深深影响着我。在我和团队探索新技术新理论的过程中,杨士莪院士总是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品格,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国家所需,科研所向,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应该向哪里冲锋?杨士莪院士做出了表率。个人理想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才能获得前进方向的科学指引和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我们将扎根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科技强国不懈奋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董希旺说。

  “做研究要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一点一滴拼、踏踏实实干。科研事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需要‘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未来,我将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项目任务,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学习了杨士莪院士的先进事迹,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他吴睿说。

  杨士莪院士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因为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看到这里,我十分感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推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挺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金红说:“杨士莪院士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始终把祖国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我们将通过开展实景大思政课等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杨士莪院士为榜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生闻彦博说:“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刻苦钻研、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