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跨越山海 护佑健康(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王庆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3日   第 05 版)

  跨越50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来到珠峰脚下,已经有3个年头了。从我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出门不远,就是城市的主干道之一上海路。这条道路,正是两地携手同心的深情印记。

  对口支援西藏,医疗卫生是重要方面。2015年,上海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日喀则。至今,上海已有23家三甲医院累计派出10批210名医疗骨干。从破旧的老院区,到现代化的新院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每年接诊量近30万人次,为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护航。

  医疗援藏,带来新的经验、技术、理念、方案,让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前不久,医院心内科接诊了一名患者。患者因胸痛入院,经诊断后被判断为动脉导管没有封闭,援藏医生为他开展了日喀则首例介入封堵手术。首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首例高难度的腰椎骨折微创手术、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这些年来,一个个“首例”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带动当地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持续跃升。目前,数百项技术落地生根,填补了不少空白,一些疑难病症可以就地得到诊治。

  患有先天脊柱侧弯的旦增,跟随援藏医生去上海接受了矫正手术,期待着彻底康复后,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小耳畸形、听力受损,顿珠一直不够自信,手术后,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高原上的好风景很多,好故事更多。对于医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患者脸上的笑容来得更治愈、更动人。

  医疗援藏,既要让更多好医生欣然奔赴,也要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们采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等模式,手把手帮助受援医院培养医、教、研、管人才。相比于一位专家、一台手术、一个学科的输送,“组团式”援藏可以整合优质资源,将成套制度、理念传递到受援医院,形象地讲就是“带土移植”。同时,我们持续选派业务骨干赴上海市进修学习。如今,很多以往不敢想、没法治、治不好的病,当地都能治了。

  帮扶一个点,惠及一个面。为了让更多群众受益,我们的医生也积极走出去。此前,萨迦县突发一起高处坠伤,县医院救治条件不足,也没有患者需要的血液。我们紧急安排援藏医生带着血液去县里,为伤者进行手术,挽救了生命。近两年来,医疗队多次组织专家会诊、下乡巡诊,积极开展各类义诊科普活动,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

  今年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第十个年头。如今的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今年也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从单一的项目援藏,到人才援藏、就业援藏、“组团式”医疗援藏、“组团式”教育援藏……越来越多人才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不仅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更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强音。

  援藏是缘分,是责任,更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这个接力棒,我们会一棒一棒传下去。

  (作者为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长、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本报记者徐驭尧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