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久久为功护瑰宝(专家连线)

李云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3日   第 18 版)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古国。从江南水乡到华北平原,从西北荒漠到西南群山,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水文水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建成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灌溉工程。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传统灌溉的所有类型,它们普遍体现出古代水利工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等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切实保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传承弘扬灌溉水利文化。

  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科学管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相关地区和部门应遵循可持续的理念,协同推进水利建设与遗产保护,做好新老融合衔接,完善建管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完善优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体制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综合利用。在保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灌溉、水利等功能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其所蕴含的工程科技、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等多元价值,重点拓展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科普研学、灌区休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弘扬治水历史文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应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核心、整合其他代表性水利遗产,融入长江、黄河、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供支撑。要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成弘扬中华治水历史文化的代表性载体。

  (作者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本报记者王浩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