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力西藏林芝产业振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技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姜晓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0日   第 18 版)

  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在这里交汇,林草资源丰富。在种植大户张兴文的大棚里,豆瓣一样的灵芝芽从菌包里钻出头来。“等这些‘瓣瓣儿’长到手掌心大,白边发褐变深,就能采摘了。”张兴文满是期待。

  100多平方米的棚子里,搭起一排排六层高的搁架,2万个灵芝菌包整齐码放。“多亏了专家指导帮助,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保障。”张兴文说。

  从2009年开始,在广东省科技厅和广东省科学院的支持下,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启动食用菌科技对口援助林芝系列项目。截至目前,微生物研究所先后派出科技专家100余人次赴林芝,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食用菌逐渐成长为大产业。

  林芝市科技局科技人员旦真次仁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到大,看惯了漫山遍野的菌菇。“没想到灵芝可以人工种植,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产业。”他说。

  2011年,旦真次仁来到林芝市科技局,跟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学习食用菌知识。从分辨分类到栽培种植,旦真次仁认真研究,逐渐成长为食用菌专家。

  波密县嘎隆沟林下资源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嘎松罗布遇上难题,就给旦真次仁打电话、发视频。“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我更有信心了。”嘎松罗布说。如今,他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自己也成了“土专家”,带动不少周边村民参与菌类种植。

  “我种的白肉灵芝是我们这儿的特有品种,深受市场欢迎。能把‘山中宝’种在大棚里,靠的是一批批专家的努力。”张兴文说。菌种选育、高原试种、示范推广……微生物研究所专家们不断试验,大力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如今西藏已有30多家白肉灵芝栽培企业,年栽培量增至270多万袋。

  加强科技帮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技人才队伍。微生物研究所与林芝市科技局开展全方位“科技援藏”合作,建立食用菌菌种站及栽培示范平台,培养科研和生产技术人才,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食用菌产业链不断延长。在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种植大户李见阳的灵芝种植基地,一朵朵灵芝整齐排布。“除了大棚种植,我还发展了10亩林下种植,预计今年干货能收300至500斤。”李见阳说。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李见阳家的灵芝销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我们专注于灵芝、牛肝菌、猴头菇等珍稀食药用菌功效产品研发,与林芝食用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公司总经理谢意珍介绍。

  微生物研究所从野生冬虫夏草中筛选出优良菌株,在林芝推广投产;以吴清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林芝有种植优势,广东有技术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互补,好产品不愁卖。”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林芝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魏远征说,从基础研究、优势品种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双方开展全方位合作,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打造全产业链链条,不断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