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十年来,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讲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吴 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6 版)

  图①:涂青海在巡线时捡拾垃圾。
  段 浩摄
  图②:蒋德新在巡护。
  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廖思盈在记录水质采样数据。
  汉江师范学院供图
  图④:肖安山在驾驶清漂船。
  郧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⑤:丹江口水库鸟瞰。
  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来源: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丹江口市委宣传部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0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日前,记者走进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听4名环保志愿者讲述他们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的故事。

  ——编  者  

 

  十堰市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

  “库区的水变清了,辛苦点也值了”

  清晨5点,晨光熹微。肖安山来到丹江口库区,登上清漂船。清漂队12名队员已经就位,肖安山穿上救生衣,走进驾驶室,摁下启动按钮……

  肖安山今年52岁,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人。2017年,区里成立了汉江清漂队,肖安山担任队长。“我爷爷以拉船为生,父亲在汉江从事货运工作,我从小就是喝丹江口库区的水长大的。”肖安山说。

  清漂是项体力活。树枝、杂草等浸了水后,重量增加,再加上水的阻力,打捞并不容易。“我们主要用捞网、铁锹、耙子等工具清漂。”肖安山说,一天下来,手臂、腰部和双腿都是酸的。

  清漂更是项技术活。清漂队有一艘专业清漂船,肖安山不仅能精准控制清漂船的机械臂,还能观察水文环境。“我们负责清理十堰市泗河、神定河和龙泉河3条河流,只有了解风向和水流特点,才能很快找到垃圾比较集中的地方。”肖安山说。

  天渐渐亮起来,阳光照在船上。“中午甲板热得发烫。”肖安山说,“汛期漂浮物多,可能会污染水质,甚至影响到大坝泄洪口和发电机组,所以现在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

  肖安山平常爱干净,但干起活来就顾不上许多,“衣服每天被汗水、库区的水打湿,还有鱼腥味、汗味。”肖安山有风湿病,但没想过退出清漂队,“看到库区的水变清了,辛苦点也值了。”

  工作量大时,区里还招募一些退捕渔民作为临时清漂队员。“清漂的活很辛苦,我们除了给他们一些伙食补助,能给的回报不多,但大家对库区都有感情,还是愿意参加。”肖安山说。

  临近中午,肖安山和队员们在船上简单吃了点泡面,又向更远处驶去……

  十堰绿色生态公益促进中心负责人涂青海——

  “守水护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下午4点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夕阳洒在丹江口库区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涂青海头戴红色帽子,手举小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身后,跟着一群学生和几名来自北京的环保志愿者。“大家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水源地,不能在库区里随意丢垃圾……”涂青海边走边说。

  涂青海今年37岁,家住丹江口库区。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水质成为十堰市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当时我已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好几年,有经验,也想为守护库区出份力。”涂青海说,2016年,他发起成立了十堰绿色生态公益促进中心,一面带动身边的朋友,一面通过其他环保志愿活动,号召各地志愿者加入守护丹江口库区的行动。“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各省份的志愿者都会参与进来,守水护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涂青海说。

  组建团队之初,涂青海主要组织志愿者去库区和河道捡垃圾,并向库区周边的居民宣传环保知识。“那时在库区巡线常能捡到塑料瓶,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很少能见到垃圾了。”涂青海说。

  正因如此,团队逐渐降低了巡线的频率,把更多精力投入环保宣传。“每年暑期,我们都会组织活动,通过现场巡线、科普讲座、宣传视频等,帮助大家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守水护水的意识。”涂青海说。

  环境和水质越来越好,涂青海带动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团队现在有200多名志愿者,只要在群里发活动通知,立刻就有很多人报名。”涂青海说,“我们也在普及更加全面系统的环保理念,不仅保护库区本身,也关注周边环境变化,把山水林田湖草沙都纳入进来。”望着清澈的水面,涂青海满脸欣慰。

  汉江师范学院九色鹿科普志愿团队成员廖思盈——

  “汇聚青春力量,守好一泓清水”

  正值暑期,湖北十堰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里人声鼎沸,在廖思盈等科普志愿者带领下,一群小学生正通过实景沙盘、立体墙绘、科普知识展示等,了解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知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00多公里,是沿线26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一定要爱护它、保护它……”廖思盈详细地讲解。

  廖思盈是湖北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大四的学生,也是学校九色鹿科普志愿团队的成员。廖思盈之前对水源地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2021年,加入科普志愿团队后,我经常去听水环境专家的讲座,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环保知识。”廖思盈说,“我还和同学们一起到丹江口库区调研,通过当地居民了解库区历史。”

  渐渐地,廖思盈更多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到了第二年,我几乎每周都参加,有时候去库区捡垃圾,有时候去普及环保知识。我们把丹江口库区的相关知识融入宣传单、视频课中,不断丰富传播载体和形式。”廖思盈说,大家还各展所长,为库区周边的居民区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环保公益广告。

  截至目前,九色鹿科普志愿团队已经连续开展活动5年,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800多人。“我们团队里的很多志愿者,毕业后也一直没有退出。有时我们开展活动,一些师哥师姐依然会抽出时间来参加,继续为保护丹江口库区贡献着力量。”廖思盈说。

  今年9月,学校又将迎来一批新生。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完科普活动后,廖思盈准备提前返校,和团队成员一起做好招募新志愿者的工作。“我们学校就位于丹江口库区,我们有责任汇聚青春力量,守好一泓清水!”廖思盈说。

  丹江口市“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队员蒋德新——

  “我在库区长大,更要用心爱护它”

  黝黑的皮肤,如沟壑般的皱纹,见到蒋德新,握一下他有力的大手,立刻能感觉到这是一名“老把式”。“从打鱼到护水,我一辈子都在和丹江口库区的水打交道,我在库区长大,更要用心爱护它。”蒋德新说。

  蒋德新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新港社区的居民,今年63岁,祖上三代都是渔民。初中毕业后,蒋德新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渔船,成为丹江口库区的新一代渔民。

  2021年,汉江干流十堰段实行全面禁捕。虽然舍不得,但蒋德新还是放弃了打鱼的生计,成为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第一批上岸的退捕渔民。

  离开了水面,蒋德新并不习惯。后来,丹江口市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并为服务队配置了一艘小船,用于日常巡江和水上救援。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后,蒋德新几乎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出门,驾船沿着丹江口大坝下游近2公里长的河岸线巡查4次以上,检查河道的环境卫生状况,清理沿岸垃圾。

  以前打鱼的时候,蒋德新总希望满载而归,现在他每天最希望“空手而回”。“我带回的东西越少,说明环境越好。”蒋德新说。

  在蒋德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退捕渔民、社区干部、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队员逐渐从16人增加到186人。“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蒋德新说。

  去年,丹江口市成立了“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蒋德新所在的志愿服务队全部加入。截至目前,丹江口市已成立336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近9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水护水的队伍,库区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蒋德新说。

 

  本期统筹:吴  凯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