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小众博物馆何以吸引大众(纵横)

何勇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暑假期间,文博游依旧显现强劲活力,一些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门类主题小众博物馆异军突起,以独具一格的展览、生动有趣的参观体验、较为舒适的参观环境,满足了消费者的文旅需求,成为游客出行的绝佳选择。

  咖啡博物馆、世界风筝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小众博物馆主打小而精,各有各的精彩。小众博物馆的走红,是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博物馆事业多元化发展的生动体现。

  小众的内容何以吸引大众的目光?首先,小众博物馆的展览视角新颖,避免了“千馆一面”。相比知名博物馆的庄严厚重,小众博物馆往往主题独特、视角别致,更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例如,位于山东淄博的中国课本博物馆以1862年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课本为主要藏品,不仅填补了中国教科书历史馆藏的空白,也为教科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次,“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让游客的体验更多元。除了开设文创馆、咖啡厅等常规举措,不少小众博物馆引入剧本游、解谜游戏、沉浸式表演等新玩法,让游客告别“打卡式”逛博物馆。比如,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推出解谜游戏《胶济档案:消失的宝藏》,利用馆体建筑特征作为解谜密码,使观众在环环相扣的推理中获得知识、流连忘返。

  此外,在热门博物馆人挤人的暑期,小众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更好。对青睐“反向旅游”的游客来说,与其在人潮中走马观花,不如远离无休止的排队,细细了解每一件展品。即使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也能让人深入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别有一番收获。

  小众博物馆打破了“年轻”与“古老”的传播壁垒,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期待更多小众博物馆充分挖掘内涵、更新表达方式,找到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期待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旅游和社交新方式,让游客在触摸历史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乐见年轻人与小众博物馆双向奔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