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进大芬油画村

孟卓凝 吴 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9日   第 17 版)

  赵小勇工作室一隅。
  林渝景摄

  今年5月,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召开,大芬村连续第二十年成为分会场,吸引众多海外文化创意企业和政府代表团的目光。走进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老屋祠堂错落有致,画廊商铺挤挤挨挨,西方经典画作复制品目不暇接。

  大芬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占地面积仅0.4平方公里。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创业者来到这里,投身油画产业。迄今为止,他们在大芬村绘就100多亿幅世界名画复制品,超过500万张《星空》《睡莲》《蒙娜丽莎》从这里走向世界。2005年,大芬村油画交易额达2.79亿元,这一年前后,欧美市场70%的油画商品来自中国,中国复制油画80%来自大芬村。

  在大芬村后巷一间梵高主题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赵小勇,一位颇有名气的“老画手”。

  从湖南邵阳辗转来到大芬村,赵小勇从事绘画已有20多个年头。起初,为学好油画,他拜师学艺,和七八名学徒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画室里磨炼技艺。最初,画作滞销的窘境令他对梵高的坎坷境遇产生共鸣,于是对梵高的画作愈发热爱,开始专门临摹梵高作品。20年间,赵小勇绘制的梵高画作复制品达10万余张。

  2002年,国内外市场对梵高复制画的需求增加,赵小勇常常一个月收到六七百张订单,2004年时,每个月的订单数量甚至超过1000张。他说:“复制画绘制过程和工厂流水线作业没什么两样,大家分工明确,有人铺底色、有人画眼睛、有人描耳朵,枯燥但高效。”他完成一幅50厘米宽、60厘米高的梵高自画像只需28分钟。2005年前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村里每个画室都在不停地赶工、临摹、绘制,画工们如螺丝钉般各司其职,千万次的重复临摹令他们熟能生巧,技法日渐纯熟,对绘画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伴随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增长,临摹久了就会产生创作灵感。”赵小勇说。大量临摹练习后,画工们似乎将世界绘画大师的技法内化,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原创绘画,在一笔一画中融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诠释。

  2014年,赵小勇在老客户的邀请下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如愿来到向往已久的梵高美术馆。近距离观摩真迹后,他发现,梵高的用色和笔触与自己日夜揣摩的印刷画天差地别。赵小勇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画工与画家间天堑般的差距,他不禁感叹:“20年临摹也比不上看博物馆一幅画。”自此,比起做“中国梵高”,他更想做“大芬村赵小勇”。回到深圳后,赵小勇创作了第一幅原创作品《画室》,踏上由“画工”到“画家”的艰难转型之路。

  赵小勇的转型之旅始于2014年,其实早在2008年,大芬村的原创绘画探索便已悄然萌芽。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发往大芬村的油画订单量大幅削减。画工们开始原创和产业“两条腿走路”,原创绘画作品数量日益增长。大芬村的画家们或将西方风景画技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相结合,或将欧洲写实画风与中国写意精神贯通,在日复一日磨炼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绘画语言,表达并传递出自己的生活与艺术态度。

  大芬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水墨画家杨文认为,用画笔记录下时代的发展是画家的责任和使命,将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透视等元素灵活融入水墨画,可以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在创作《都市之窗外》时,他在墨色中融入素描的光影和质感,令这幅新城市山水既有鲜明的现代感,又呈现出中西艺术和谐共生的独特韵味。

  人人有画笔,处处是画作。大芬村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称赞大芬村复制的世界名画“物美价廉”;欧洲新闻电视台提到,大芬村是“8000多名艺术家的栖息地”;法新社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了大芬村在国外订单下降与国内需求增长的形势下转型原创绘画的探索历程。在海外媒体的不断关注中,大芬村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30余年的精雕细琢为大芬村赢得“世界油画,中国大芬”的好口碑。近年来,大芬村积极走出去,不仅与法国巴比松市政府签署了《大芬—巴比松艺术友好往来协议书》,还携手美国加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览。2018年起,大芬村举办3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邀请法国著名画家雷米·艾融、丹麦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保罗·威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等前来参展、写生、举办讲座。雷米·艾融感慨道:“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洋溢着绘画热情的村落。”他鼓励画工们坚持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本,融合西方艺术理念与绘画技巧,找到适合大芬村油画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一穷二白的弹丸之地,到遍地画师的艺术之村,大芬油画村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缩影。夏日阳光大片泼洒在水泥路面上,一位戴着贝雷帽的画师打开折叠椅,摆上画架,对着熟稔于心的巷道打起了线稿。曾在手边临摹的西方经典画作精髓早已内化于心、融汇笔端,不疾不徐间,他已绘起新的图景……

  (肖佳桐、吕佳音、崔宸硕、林渝景、都艺、李雨轩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