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与海为邻(随笔)

李 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第 20 版)

  我在一个夏天来到北戴河,那正是一年中最耀眼的季节。风从海上来,只在额头上轻轻一拂,我的心就被折服了。从此,我在北戴河定居下来,一住就是三十年。

  我家离海滩不远,这片海一直是我心仪的去处。那浪花拥吻的软草和沙地,就是抚慰我心灵的锦毯。在北戴河天光与海色交相辉映的四季里,我尤喜爱春和秋。候鸟也在这两个季节途经于此,为这海天一色而流连。

  春日里,斜倚栈桥俯瞰北戴河湿地,它的生动精致宛若一幅水墨画:天空是流动的留白,鸟群是洇染的墨色,飞翔的翅膀就是画境中勾描的线条。渤海湾的潮头在这里转弯,涨潮时的堆浪,碎玉般漫过沙地和岸边的植被。退潮后的沙滩,凝固了海水的波纹,任人们的足迹拓下温醇的诗行。海鸟的鸣叫传来,北戴河以母亲接纳远方儿女的温情,安抚、包容和哺育飞抵而来的生灵们,只待它们休养生息、恢复体力,飞赴下一段遥远的旅程。

  秋天的北戴河则是一页关于思念的散文。我马上记起的,是一个男子站在礁石上钓鱼的身影。他是我的父亲。钓鱼并非父亲的爱好,他更多是为了改善全家人的伙食。我蹲在旁边注视着长长的钓线,父亲提竿的刹那,有摆尾挣扎的鱼从深蓝色的海水中跃出,鳞光在秋日的余晖中闪烁。我高兴地欢呼起来。父亲从容地收线、摘鱼,一甩手,鱼翻落于篮中。在那之后,我不止有过一次钓鱼的经历,却始终忘不了父亲手持鱼竿站在秋色中的样子。而现在,海风吹送,洪波涌起,父亲已离世多年,但他对家人的关爱与呵护始终温暖我心。

  大海是北戴河亮丽的名片,而那些百年老房子则为这座浪漫的城市增添了一抹厚重。去年9月,我陪同几位作家老师在北戴河寻访老房子。尽管已秋色渐深,造访的几处老房子却温暖而明亮。北戴河作为避暑疗养胜地由来已久,也留下了许多用于休闲度假的小楼老屋,其中一些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晚清。那些老建筑讲述着这座城悠久的历史,如今纷纷拆掉围墙,真切地走进了人们的寻常生活——有的变成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婚拍基地,有的变成了高端民宿、葡萄酒庄和特色餐馆,既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更提供了一份怀旧的生活格调。

  当年全家迁至北戴河时,我们暂住在父亲单位一栋被当成仓库的老房子里。老房子是典型的欧式风格,一层设三间正房,外带一间耳房;二层是带露台的起脊阁楼,也是我的卧房。老房子前院有块荒地,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俩把草拔了栽上番茄苗,把地平了架上黄瓜秧。但不知是种子先天不足,还是果实发育不良,模样瘦得可怜。忍不住摘下尝尝,黄瓜生涩无味,番茄则酸如饮醋,倒是当初随手栽在角落里的扁豆,铺天盖地挂满栅栏。到了秋天,院子里落满树叶,是后院几棵枫树的叶子。有时我躺在廊下的藤椅上看书、会朋友,或者一个人坐着,只等有风吹来,太阳下山……

  如今,以老房子为主组成的北戴河近代建筑群,早已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经过保护、开发和利用,被精心打造成北戴河城市旅游的新名片。从天南地北蜂拥而至的游客,在老虎石公园里相遇,在石塘路街市上相遇,在消夏节、音乐节、沙滩节、美食节上相遇,在读书会、展览会、朗诵会、分享会上相遇。似乎每一次照面都是机缘巧合或老友欢聚,彼此在精神和情感的升华中,印证自己与北戴河的情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