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在罗布泊坚守10年——

荒漠里的护路人(守望)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0日   第 05 版)

  台欣龙(右)和同事在对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探头进行方位角矫正。

  检修车辆驶向检测站。

  班组成员在翻越沙丘。
  以上图片均为高鑫摄

  核心阅读

  2014年,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正式成立,负责维护哈罗铁路沿线设备。10年来,哈罗班组坚守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罗布泊,克服重重困难,做好铁路巡检和故障维修,保障钾肥运输。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只有漫无边际的沙漠、戈壁、盐碱滩。

  这里一年中有200多天风沙肆虐,夏季气温超过50摄氏度,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这里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工作的地方。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到罗布泊工作?又是什么工作值得他们在这里坚守10年?

  “铁路修到哪儿,人员就要配到哪儿”

  呜——

  “火车进站了,快!”

  哈罗班组工长台欣龙和伙伴们冲向站台,几个人一下子堵在了车门前。

  “老吴,这回有啥?”

  “今儿有羊肉、鸡蛋,还有一袋子番茄。”

  “嘿嘿嘿。”

  车门旁,几个大小伙儿咧着嘴憨笑。

  台欣龙工作的地方,叫罗中站,是哈罗铁路的最后一站,地处罗布泊中心。这里虽通了电、通了水,但米、面、粮、油、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全靠火车从400公里外的哈密市送来。

  “大小伙儿们,自己搬水。”列车长老吴一声令下,台欣龙和伙伴们麻利地爬上车,一人扛下一桶15升的矿泉水。

  “这儿的水碱性大,一烧开,全是白粒粒,没法喝。”台欣龙说,这15升矿泉水得撑一周。

  在罗中站,差不多每隔5天会有通勤列车抵达,送来各类物资。

  列车停留5小时,随即返程。罗中站经历短暂的热闹后,再次回归平静。

  除了人少、地荒、物资紧,寂寞、单调或许是在罗中站工作、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

  这里没有商店、没有饭馆、没有影院。白天,手机还能有网络信号,晚上则几乎没有信号。乒乓球、象棋以及少量书籍,为台欣龙和伙伴们提供了少有的娱乐方式。

  2014年,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正式成立,负责维护哈罗铁路沿线设备。当年,刚毕业的台欣龙来到了这里。

  当时也没想太多,觉得在哪里都是干活,就接受了单位安排。“铁路修到哪儿,人员就要配到哪儿,这活总得有人干。”台欣龙说。

  如今,哈罗班组共有7人,大伙儿隔10天轮一次班。班组里年龄最大的丁鹏今年51岁了,最小的永志帅和杜权也已31岁。

  “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

  凌晨3时20分,颠簸了近5个小时,台欣龙和两名队员到达了黑龙峰动态设备检测站。这里,距离罗中站230公里。

  夜间出行,没有道路、没有路灯、没有导航,台欣龙驾驶着皮卡车朝着铁路延伸的方向在茫茫戈壁滩里蹚出路。这一路大坑套小坑,人的脑袋时不时顶到车顶,撞得生疼。

  下了车,风裹着沙子打在脸上、头灯上,几乎掩盖了说话声。时间长了,台欣龙和队友们便形成了默契,只需一个手势,便知道对方的意思。

  4时10分,台欣龙和队友开始作业。

  打开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THDS)的机盖,映入眼帘的是一层厚厚的沙尘。台欣龙熟练地拿出吹风机、毛刷,仔细清理室外探头箱里的沙尘,再把黑体(一种检测设备)放置在探头箱上,进行温度检测校准。

  “我们这里夏季温度高,若列车轮对轴温超标,就有断轴风险,引发安全事故。检测仪器必须保证准确性。”台欣龙解释,根据标准,THDS低温检测误差正负不得超过2摄氏度,高温时段不得超过3摄氏度。“但我们自己的要求是将误差控制在1摄氏度。”

  早晨7时,台欣龙一行结束检测任务,踏上了回程路,直到中午12时才赶回驻地。

  “今天这一路,算顺利的。”台欣龙说,“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在罗布泊,沙尘暴说来就来,一刮就是三四个小时。有一回,他们遇上特大沙尘暴,风暴像堵墙一样迎面扑来。越野车迎风的一侧,车漆几乎全被风沙打掉。“幸亏附近有座桥涵,大伙儿在里头躲了3个多小时。”风暴过后,衣服上、头发上、耳朵里、鼻孔里全都是沙子。一抬脚,铁道路基上的风沙已没过膝盖。

  还有一次,冬季雪夜,台欣龙和队友们去处理紧急故障。大雪的掩盖,让茫茫戈壁更难辨认方向。“我们一不小心走错了方向,跑了很多冤枉路,最终汽车油料不足,只能请求救援,天亮了才出来。”台欣龙说。

  “检修得跟上,为钾肥运输做好保障”

  无水、无人、无城,哈罗铁路为何要修往罗布泊?

  原来,罗布泊寸草不生的地表之下,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矿床,占全国钾资源量的三成。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中一半以上缺钾,偏偏钾盐在我国属稀缺矿种,农民此前用的钾肥,85%以上依赖进口。罗布泊的发现,让许多人兴奋不已。

  一批批创业者白手起家,让罗布泊这个不毛之地长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厂——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最初,这些钾肥都是通过哈罗公路运出,但随着产量的提升,公路已无法满足运输需求。

  哈罗铁路的建设因此被提上日程。北起哈密南火车站,途经9个车站,直达罗布泊中心。项目总投资29.93亿元,2010年8月开建,规划输送能力为每年3000万吨,2012年11月29日正式通车。

  “这么苦的地方,罗钾公司的人在这里建厂、生产,我们得帮助他们把钾肥运出去。”台欣龙说。

  刚开行时,哈罗铁路每天只有1列货运列车。如今,高峰期每天开行7列,钾肥年运量达180万吨。

  今年春季,哈罗铁路每天装运钾肥40至60车。雪白的钾肥被源源不断运出罗布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都用上了国产钾肥。

  “这条铁路,站与站间啥都没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坏了可是麻烦事。”台欣龙说,“咱这检修得跟上,为钾肥运输做好保障。”每个季度,台欣龙都会带领班组完成一次全线巡检。

  去年,台欣龙出任务共计210次,其中夜间任务100余次,皮卡车的里程近9万公里。今年,截至7月16日,他又出了134次任务,其中夜间任务51次,皮卡车又跑了6万公里。

  好消息是,罗布泊至若羌县的罗若铁路已启动建设。建成后,罗布泊将正式告别“断头路”,进而融入东疆铁路环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