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种地也能“种出名堂”(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李庆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2日   第 05 版)

  种地不再是单纯的力气活儿,已成为高效又智能的技术活儿

  

  总有人问,像你这样的种粮大户,年收入能有多少?我会自豪地亮出账本:11年来,我们合作社给50多名村民累计发放工资2600多万元!

  2013年,我回到河南太康县杨庙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此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靠政策东风、凭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我成长为当地的种粮大户。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担心种粮收入不稳定,我只流转了600亩耕地,购买了2台轮式收割机、1台旋耕机。小麦成熟收割的时候,600亩麦子得花10多天才能收完。遇上下雨天,则可能要持续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那时候,受制于收割机性能,小麦机收损失率比较高。每次收完小麦,地里不久会长出一层绿油油的麦苗。损失大,看着都心疼!不仅影响丰收,农机驾驶体验也不好,一天下来,经常灰头土脸。要是收割机能装上空调,收割、播种、打药都可以用机器,该有多好啊!好在劳有所获,合作社的小麦连年取得大丰收。售粮的时候,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2021年,我流转了1万多亩土地,还购置了5台旋耕机、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0台无人机、1台粮食烘干机,合作社各类农业机械数量达到了40多辆(台)。这些新机械不仅好用,有的驾驶舱还配备了空调等设备,农机手工作起来更加轻松舒适。农业机械化使小麦收割时间大幅缩短,今年从开镰到收获完毕,仅用了3天。

  减损就是增收。近年来,县里下大力气抓机收减损增收。2024年,全县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52%,与2%的行业标准要求相比,按小麦种植面积172万亩、统计年鉴前五年平均亩产估算,相当于为全县挽回粮食损失2517.24万斤。对我们合作社来说,这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1万多亩小麦,每年小麦减少损失10万多斤,相当于增收10万多元。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近些年,县里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合作社的一部分耕地,就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相比以前灌溉用水节约20%至30%,耕地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5%至10%,每亩小麦增产50到100斤。同时,高标准农田里还建设了气象监测站,对光照、温湿度、风速风向、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联网后,坐在家里通过手机APP就能了解田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可及时开展除虫、施肥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合作社给几台农用机械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通过精准定位,我们实现了播种、收割、平整地块、植保等环节的无人化和自动化。种地不再是单纯的力气活儿,已成为高效又智能的技术活儿。

  国家重视农业,科技赋能生产,农民热爱土地,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种地真的能“种出名堂”。咱要带着乡亲们继续耕耘,多种粮、种好粮,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者为河南省太康县杨庙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本报记者毕京津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