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物之韵 文化之美(纵横)

臧 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2日   第 05 版)

  消失多年的老鼓楼衙署再次呈现,隋唐珍贵碑刻再展风采……最近,来自重庆文博单位的一项项新成果,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战国文物虎钮錞于的再度“发声”,尤其令人惊喜。一声“咚”,一声“铛”,纵然穿越千年,依然深沉有力,仿佛让人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城市的文化气韵里,文物是浓浓一笔。重庆这片土地上,不缺跌宕起伏的历史,也不缺震撼人心的文物。如何让更多人在山城景观之外,发现重庆更深层的文化之美,值得我们思考。

  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下,如何挖掘价值、有效利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考验着一个地方对待文物、文化的态度和能力。比如,甘肃开发的铜奔马玩偶,以“丑得可爱”受到欢迎,创造出文化商业的新价值,吸引更多网友千里奔赴、一睹真容。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经验启示: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价值潜力,就能提升文物的传播力影响力。

  讲好文物的故事,需要遵循传播规律。在短视频平台,专门讲解甲骨文知识的李右溪,凭借着专业知识与风趣幽默,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巴渝文物,与重庆的山城地貌一样,有丰富的细节和情节可以挖掘,是一座蕴藏好故事的富矿。如何与时俱进创新表达,用新媒介讲好讲活老宝贝的故事,无疑是一道现实考题。除了借助短视频旅游博主、美食博主推介,还可与“文化中国行”等重大活动同频共振。从“考古中国”到“探访中国”,从“游历中国”到“非遗中国”……一个个重点篇章,都是书写精彩文化故事的契机。不妨乘势而上,将当地的文物文化,连同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等,一起推广到更多地方,进而造就更多相遇、相识、相知的佳话。

  文物,是历史的刻度、文明的年轮。它们沉默,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们静止,却拥有澎湃的心跳。保护文物,挖掘价值,讲好故事,乘风起势,就能让更多人聆听文物最动听的心跳,领略烟火味背后的文化味。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聆听文物最动听的心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