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辽宁:努力打造新时代“六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5日   第 14 版)

  辽宁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全省奋进合力,努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在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上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在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新时代“六地”既包含努力方向,也涵盖奋斗目标,体现了目标引领和结果导向相结合,体现了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体现了锻长板和补短板齐发力,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充分彰显了辽宁积极主动担负使命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辽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振兴的信心决心,充分展现了辽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进姿态。

  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

  辽宁拥有众多优势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履职尽责。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提高国防安全保障水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能源安全保障作用,巩固产业安全基础,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积极服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任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辽宁作为科教大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就是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制造业既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也是辽宁的鲜明标识。辽宁全面振兴,工业必须率先振兴。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超八成的制造业是辽宁工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就是要充分发挥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万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基地,把制造业长板锻长做强,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把先进制造业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再创辽宁工业辉煌,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辽宁力量。

  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粮食大省地位不断巩固,畜牧、水产、蔬菜、水果、海鲜、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供给在国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方面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就是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发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势,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畅通“北粮南运”通道,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上探新路、当先锋。

  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辽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山水、冰雪、滨海、温泉等自然生态资源,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等名扬海内外,在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有着坚实基础。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就是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抓住承办2028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契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体育强省、旅游强省。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日益凸显的作用。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就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枢纽”意识、“前沿”意识,坚持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优化开放布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向北开放,拓展同俄蒙贸易往来,深化与日韩合作,巩固提升同东南亚、中西亚的经贸合作,高标准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打造东北亚经济圈开放合作的中心和枢纽,推动辽宁重回沿海开放强省大省行列,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来源: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第八次“牵手”夏季达沃斯论坛

  大连:聚焦“六个建设”  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5日至27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这是夏季达沃斯论坛与大连的第八次“牵手”。

  1984年,大连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07年,大连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常驻举办城市。多年来,大连将全球化视野融入“六个建设”,着力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为目标,奋力书写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把握开放机遇  勇立发展潮头

  通过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可近距离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吸引世界一流资源要素汇聚,助力大连加速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连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新能源转型,2022年成功研制出FXD3H型电—电混合动力调车机车,采用“接触网+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动力组合模式,实现调车零排放、低噪声的环保目标。

  大连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3月,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融科储能”)成功中标三峡能源200MW/10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在新型储能领域,融科储能已连续攻克电化学基础技术、电堆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产业端形成了从原材料到储能装备的全产业链开发制造能力。

  产业创新的背后是科技创新,大连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大连智慧。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前沿新兴产业培育策源中心,是大连面向未来谋划科技创新新思路、激发科技合作新动能、构建科技发展新格局重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

  积极联通世界  携手共创未来

  夏季达沃斯论坛是一个联通世界、共创未来的平台,大连借助这一平台赢得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也将自身产业纳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断提升大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的过程中,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夏季达沃斯论坛是推动大连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的窗口。借助论坛这一招商引智的平台,大连向世界推介自己的投资环境和优势产业,助力海外企业在这里和中国资源、市场对接。在历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召开期间,大连推介项目、组织签约,成功建立对接渠道,推动投资合作成果丰硕。

  大连扎实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形成吸引外资的“强磁场”。大连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出台支持外商投资的《大连市外商投资促进条例》等政策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拓展外资招引渠道,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依托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经验。截至目前,大连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7万余家,吸引12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88个项目。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合作提质增效,推动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大连突出滨海城市特色和国际化城市定位,彰显时代气息、展现时尚形象。沿滨海路领略“滨城”山海风光、在文化晚宴上观赏非遗技艺……“大连之美”正在被世界欣赏。

  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大连积极推动海洋食材产业向海洋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海鲜预制菜之乡”。今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连之夜”主题晚宴精彩亮相,大连生产的海鲜预制菜登上世界舞台,创新表达“大连味道”。

  17年来,大连深耕夏季达沃斯论坛这个平台,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视野越来越宽广。随着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了更多的大连元素,世界也由此看到了越发美丽的大连。

  数据来源: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