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五莲的山水

李本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2日   第 08 版)

  从五莲山北面烟雨涧步行上山,会发现山道之侧、卧石之上有一尊石像。这尊石像宽袍大袖、峨冠长髯、半躺半坐、双目微合,似乎陶醉在这山间旖旎的美景里。这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二十多年前,我来到五莲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便经常与这苏轼像相遇。有时行个注目礼后匆匆而过,有时会在此小坐片刻,听山涧溪水淙淙,与先生共享这山间清风和清幽景致。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五莲县境内,包括五莲山、九仙山两个景区。苏轼知密州期间曾数次登临九仙山,赋诗盛赞其“奇秀不减雁荡”。而今,“奇秀不减雁荡”已成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乃至五莲县的金字招牌。“奇秀不减雁荡”苏体榜书,镌刻在五莲山主入口处望海峰下的石壁之上,吸引着人们走进五莲山水,探寻苏轼与五莲的故事。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在五莲,走着走着,就能走进苏轼诗词的意境里。在五莲群山里,马耳山海拔最高,很早就出现在苏轼笔下。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达密州治所时已进入腊月,一场大雪让来自南方的诗人领略了北方的严寒,于是就有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苏轼不仅留下了吟咏五莲山水的多首诗词,还题书“白鹤楼”,让九仙山白鹤楼得以名垂千古。时至今日,白鹤楼虽仅存遗址,但苏轼题刻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在九仙山东南麓丁家楼子村西的半山坡上,有一块长方形平整的磐石,巨石东侧竖刻“白鹤楼”三字。字遒劲有力,上款已剥蚀,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轼”,“轼”字已模糊难以辨识。“白鹤楼”题刻,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也彰显出五莲厚重的历史文化。

  白鹤楼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但从苏轼题刻来推断,当建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以前。从遗存的建筑痕迹推断,当年的白鹤楼体量并不大,或为亭阁一类建筑。

  在白鹤楼石刻上方石壁和北侧山涧卧石上,还有两处石刻,分别为“第一山”和“留月”。这两处石刻是否为苏轼手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多研究者和游人纷纷前来寻幽探秘。依托白鹤楼石刻等景观,昔日偏在一隅的丁家楼子村,如今也成为历史文化古村落和网红打卡地。

  何其有幸,五莲的山水得到一代文豪的垂青。在五莲,不经意间,你就会与苏轼相遇。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