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龙山新高

汪向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2日   第 08 版)

  龙山,地处江苏仪征,和南京栖霞区龙潭隔长江相望。龙山海拔只有四十多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山”,却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高点。夏雨初歇,江天如洗,登高驻足,南望青绿一片,东观江流奔腾。跨江大桥八十层楼高的双塔,自江中呼啸而上。不久的将来,大桥建成通车后,五分钟跨江的梦想即将成真。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渴望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龙山一带砂石富集,丘陵地质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龙山脚下由此兴起一片矿区。移民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石粉厂、玻璃厂、陶瓷厂、砂石矿等厂矿结群而生。

  然而,无序开采导致丘陵松林遭到砍伐,岗冲的石坡炸毁殆尽,原先龙山最高八十米的岗顶被人为削减到四十多米。每到盛夏,山洪下泄,整个矿区面临着塌方的危险。好在人们终于醒悟过来。数十年后,一座方圆七百多公顷的省级森林公园应运而生。五公里长的环山跑道,沿途点缀着银杏、香樟、枫树、琼花等花木,周边城市的骑友、跑友竞相来此打卡。开砂采石留下的深坑宕口,也变身为清澈见底的人工湖,成为外景拍摄基地。

  山道起伏,视野跌宕,不时有连片绿浪铺排而来。无人机航拍镜头,瞬间就锁定了千亩竹海、万垄茶园。那些竹子都是多年前从句容、宜兴等江南县市引进,如今已成为本地百姓的“绿色银行”。历经多年培育、更新,龙山周边的“中国名茶之乡”绵延二十公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杨春”叠翠万亩。几位“茶三代”传承人坚守一方水土,一心扑在制茶上。山间有茶舍,舍旁有竹林,户外绿篁摇曳,室内茶香弥漫。

  年近六旬的马阿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退休后和十多位同好结伴进山拍摄野生鸟类。为了获得一张红嘴蓝雀的正面照,他们通常要蹲守多日,但为了不让鸟儿受到惊扰,他们心甘情愿藏身野荆密林。人的善意,鸟儿也懂;环境宜居,鸟儿最知。如今,马阿姨在这里拍摄到的鸟类已由十年前不到二十种,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多种。

  龙山的自然高度并不高,但龙山却在一天天“生长”。一桥飞架南北,交通的便捷,与江南地区距离的拉近,让江北的龙山不断蓄积着振飞的能量。曾经的矿区在新时代里确立了更高的定位:聚力打造锈带工业文创区、3A级旅游景区、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区、龙山生态新城……在这里,每一株草木、每一滴水珠、每一张年轻的面孔,都在顺应龙山的呼唤:向上,向上,再向上。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