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强化对涉医伪科普视频传播监管(纵横)

吴 迪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5 版)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这些伪科普短视频,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剥下伪科普的外衣,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的期盼。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对未知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视频制作成本低,流量和收益却非常可观。这让一些人铤而走险,炮制伪科普短视频,牟取利益。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掩盖不了伪科普骗人骗钱的本质。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比如,就有患者听信伪健康科普视频中的建议,随意停药、换药、用指定产品代替处方药。

  对伪科普短视频,不能听之任之,应强化监管、以正视听。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健全治理涉医网络直播联合处置工作机制,这为医疗健康类信息加了一道防火墙。从现实情况看,伪科普形式各异、涉及的信息主体点多面广,给有效治理提出了挑战。

  整治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扩充监管工具箱,平台企业也要加强内容管理。一方面,应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另一方面,应赋予优质内容更多流量权重,用良币驱逐劣币。不久前,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同学,在短视频平台讲物理解题技巧,分享相关知识,收获关注和好评。诸如此类优质的科普内容,理应得到平台支持,获得更多传播度,从而为优质内容供给提供正向激励,这将有助于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