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评论员观察)

常 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5 版)

  不弃微末、精准施策,瞄准分类操作痛点,多一分服务、减一些负担,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突出实效,就能找准突破口,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来

  

  “请注意,您投放的垃圾不正确,请正确投放。”陕西西安莲湖区桥梓口社区,“人工智能督导员”不时发出语音提示,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这名社区“新成员”,可通过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垃圾错投、乱投等行为,并及时发出提醒,引导居民提高垃圾分类准确度。

  类似这样的场景,是各地与时俱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缩影。前不久公布的信息显示,当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2.6%。垃圾分类,正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垃圾处理压力。据统计,2022年,全国城市、县城垃圾清运量分别达到2.44亿吨、0.67亿吨。由于实行垃圾分类时间较短,在广大县城与农村地区,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覆盖面和质效均有待提升。如何进一步创新举措,推进相关工作有效下沉,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态度决定行动。推广垃圾分类,首先要引导居民转变认知、提高接受度。“不管垃圾分得多好,最后还是会被混到一起运走”——有调查显示,不少人对“混装混运”的担忧,影响着分类的积极性。对此,既需要加快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集、运输、消纳系统,实现全链条有机衔接,避免“先分后混”;也应丰富载体形式,向群众展示垃圾处理全流程,消除顾虑。比如,广东中山开展全民监督直播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参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了解厨余垃圾从收运到资源化利用的完整过程。在健全垃圾闭环处理上下功夫,在创新普及形式上动脑筋,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

  垃圾分类虽是小事,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推广垃圾分类,要优化流程、强化激励。比如,上海于细节处改善体验,推进小区加装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开发回收小程序,提供灵活、快捷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渠道;推行绿色账户,市民可将分类行为转化为积分兑换礼品。如今,上海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稳定在95%以上。不弃微末、精准施策,瞄准分类操作痛点,多一分服务、减一些负担,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农村地区是重点。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大分散、小聚居”,垃圾堆放散乱、运输处理成本高、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不能“一个模板管到底”。浙江台州针对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的情况,在初期将分类标准简化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方便村民理解;湖北仙桃规划引入环保企业产业化运营,综合运用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提高垃圾本地资源化利用率……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突出实效,就能找准突破口,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着眼未来,多措并举、凝聚众力,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我们定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