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二九厂特级技师张铁民——

创新方法 精准焊接(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施 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7 版)

  【绝活看点】

  从业37年,张铁民先后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多型号产品的焊接工作,多次攻克航天器焊接领域的关键工艺难题,主导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张铁民带领团队攻克焊接难题20余项,通过技术创新为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师傅,赶紧到厂里来一趟!”一个周末的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特级技师张铁民(见图,何军摄)正在家中休息,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一个技术攻关项目遇到技术难点,技术人员反复检查,一时找不到症结。

  张铁民二话不说,立即赶到车间。经过认真分析,调整焊口装配方案,预热、起弧……经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忙碌,终于实现焊接变形小于0.1毫米,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此时已接近晚上12点,张铁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焊接有难题,找老张”,在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张铁民是公认的焊接技能大师。

  好技术来自勤学苦练。1987年,初中毕业的张铁民进入一家工厂当电焊工。学徒期间,别人焊一对试片,他要求自己焊三对试片,边干边琢磨,很快成长起来。

  2005年,张铁民被引进到529厂。从进厂到接手航天产品,大部分人需要两三年,张铁民仅用了两个月便通过了考核。当年年底,他就接到了一项与天宫一号相关的焊接任务。

  一般来说,产品壁板越薄,焊缝越长,焊接时越容易变形。“天宫一号最长的一条焊缝有10多米,壳体最薄处大约两毫米。”张铁民说。为了完成任务,张铁民头戴防护罩,手握焊枪,在舱体上趴着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怎么办?厂里的技术人员埋头查阅资料,一种新的焊接技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张铁民打了个比方:“传统的焊接方法发出的电弧就像手电筒的光,是分散的,而这种新的焊接技术发出的电弧就像激光,光束更集中,能量也更高。”

  同样5毫米厚的材料,如果用传统的焊接方法,必须先开坡口,从一侧焊接,需要焊接两遍。但采用新技术,可以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型,效率更高、焊接变形小。

  如何才能让天宫一号用上新技术?张铁民冒着高温,在试验件前反复焊接。前后历时半年,终于突破了该项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瓶颈,总结出一整套焊接操作方法和技巧,编写成专用焊接操作手册。此后,他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了该项新技术国产设备研制工作,用不到同类进口设备1/3的投入,实现了更多应用,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铁民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神舟飞船返回舱结构复杂,按照传统方法从内部向外侧焊接,焊工的视线几乎完全被焊枪和手挡住。怎样才能精准施焊?经过仔细评估,张铁民大胆提出从外侧向内部焊,实现返回舱整舱焊缝一次合格率达100%。

  从“神舟”到“天舟”,从“天宫”到“天和”,从“嫦娥”到“天问”……张铁民带领团队攻克焊接难题20余项,通过技术创新为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决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每一件产品都要做到完美无缺。”张铁民经常和厂里的年轻人谈心,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量身制订培训方案。2019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张铁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先后培养出两名全国技术能手、一名全国青年技术能手……

  比起发射,张铁民最期待看到返回舱稳稳落地的那一幕,因为那意味着他们打造的航天器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们一线工人的光荣和自豪!”张铁民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