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重庆: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8 版)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浩浩汤汤奔向东方;天蓝山青,碧水澄澈,巴渝大地绿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工作一体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契机,重庆市进一步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

  

  综合施策 精准治污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明月山与铜锣山翠峰如簇,其间蜿蜒流淌的御临河,入选2023年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自2021年起,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已经连续开展3年,成为重庆深化水生态环境治理,集中展示碧水保卫战经验、做法、成效和亮点的新方式,也成为重庆以“九治”工作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缩影,越来越多的好山好水通过这一活动为人所熟知。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重庆也有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2024年4月,重庆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级工作,通过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分级管控,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全市纳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的行业共49个,B级及以上重点行业企业达33家,其中,国家重点行业企业23家,地方标准行业企业10家。

  土壤污染修复是重庆净土保卫战的重点和难点。2024年4月,《大渡口区轻微污染地块自主修复工作规程(试行)》正式印发,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以污染地块安全利用为重点,围绕轻微污染地块判定环节、判定依据和修复实施3个阶段,通过优化修复流程、简化管理环节、精简过程资料,加强事前帮扶、事中监管和事后跟踪,全面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轻微污染地块修复效率,服务了地方建设发展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一体推进,美丽重庆建设让山城愈发清澈干净。

  生态保护 多措并举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市在推进生态保护重点任务上下足绣花功夫。

  2022年,重庆市梁平区被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这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成就。近年来,梁平区依托境内408条河流、78座湖库和80万亩稻田湿地资源,创新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在全国首创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内陆城市推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有益探索。

  不止于湿地生态保护,梁平区还在矿山修复上下功夫。位于竹山镇明月山腹地的猎神村曾依靠矿区而兴,如今实施生态修复让矿山“复绿”,变“靠山吃山”为“养山护山”,让村落景观恢复了昔日群山叠翠、绿竹成荫的样貌。

  如今,重庆正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改、提升森林生态质量,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长存,重庆还首创“提高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区县政府切实履行提高森林覆盖率职责,主动实现生态服务受益区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双赢”。

  改变还发生在渝东南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该县全域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为破解生态系统脆弱难题,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石漠化生态修复为抓手进行全方位生态保护和修复,切实做好“增彩”“添绿”两篇文章,累计实施营造林3079亩,森林质量提升24734亩,生态修复面积1.2万平方米。

  重庆是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现有江河鱼类180余种,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60余种,重庆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2022年5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简称“重庆收容救护中心”)正式启用,两年多来,实施收容救护包括长江鲟在内的珍稀特有鱼类1.1万余尾。今年,重庆生态法治暨司法保护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将与重庆收容救护中心配合使用、水陆互补,助力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作为三峡库区的主要承载地,重庆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消落带治理、库区清漂等工作扎实推进。在长江重庆段的最后一道关口——巫山县,2023年度累计出动清漂船只2972艘次,作业人员12567人次,累计清理长江干流水域垃圾17469.37吨、次级河流垃圾10483.8吨、消落带垃圾577.75吨。

  生态赋能 低碳转型

  全力打造美丽重庆“金名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重庆始终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内,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一批批参观学习的人群接踵而至。该公司于2022年1月投产,全年可完成5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销售,实现年产值2.49亿元,预计2025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目前,搭载有博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商用车已在中国的10个城市运营,总行驶里程超过150万公里。

  近年来,重庆市紧紧抓住氢能产业大发展机遇,大力引进培育以氢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氢能制备、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建成“成渝氢走廊”,打造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重庆天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彭工业园区内重点企业之一,2023年实施了脱硫技术改造,电解烟气净化系统得以优化和升级,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600余吨,减排颗粒物6.5吨。这也是重庆积极培育低碳产业,深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助力区域经济在转型中“稳中求进”的一个生动案例。

  按照《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建成“无废城市细胞”5000个以上,同时加强垃圾分类治理,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预计到2025年实现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让更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

  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重庆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将丰富资源转化为能源,推动“绿电”入渝,建成“成渝氢走廊”“成渝电走廊”“成渝智行走廊”。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中心城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预计到2027年,中心城区公交和巡游出租车纯电动化比例达到55%以上。

  向“绿”而行,点“绿”生金。重庆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九治”工作新目标,全力打造美丽重庆“金名片”,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高品质提升持续贡献“绿色”和“美丽”力量。

  数据来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