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核集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核工业发展道路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竞争优势(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谷业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第 01 版)

  今年以来,我国核工业领域捷报频传:福建福清,“华龙一号”获得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充分验证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海南昌江,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220千伏辅助电源倒送电工作成功,为后续调试工作有序开展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在核能开发利用、核工程建设、核技术应用等方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体系。近年来,中核集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核工业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全面建成核工业强国”奋斗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在位于北京西南郊的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铁静静挺立;不远处的反应堆大楼里,建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上世纪50年代,“一堆一器”开启了我国的原子能时代。

  也正是以“一堆一器”为源头,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艇”,自行设计建造民用核电站……从基础研究、国防建设到和平利用原子能,“一堆一器”见证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核工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核科技水平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近年来,原子能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了从“一堆一器”到“多堆多器”的跨越,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设施相继建成投用,为基础研究、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等提供有力支撑。

  刘润北是原子能院一名00后工程技术人员,在比他还要“年轻”的中国实验快堆工作。这座快中子辐照平台和快堆发电试验装置于2010年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研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刘润北说:“快堆在安全性、铀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较热堆有进一步提高。”

  1983年,我国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战略,以解决核能可持续发展、核燃料长期安全有效供应问题。原子能院副总工程师周培德介绍:“快堆核能系统通过闭式燃料循环,理论上将使铀资源可利用率提高60倍,并且可实现高放废物的最少化,这将是支撑核裂变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途径。”

  近年来,中核集团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快实施核能“三步走”战略: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热堆主力堆型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快堆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核聚变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了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为代表的聚变装置。

  2023年8月,四川成都,“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中核集团向着核能“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目标再次迈进。“可控核聚变是前沿的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刘仲华说。

  在一代代核工业人的接续奋斗中,核能“三步走”战略正逐步走向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总工程师罗琦说:“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既是我国核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核能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打造自主可控的核电产业链供应链

  日前,漳州核电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二期工程建设序幕全面拉开。目前,中核集团共有7台“华龙一号”机组在建,安全、质量、进度、经费均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华龙一号”已经成为世界核电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中核集团自觉担当核工业现代产业链“链长”的职责,打造自主可控的核电产业链供应链。

  核电站是高度复杂的能源系统。仅“华龙一号”首堆就涉及70多个专业领域,工程设计图纸在20万张以上。每一个细节的创新,都对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核安全等各个环节提出了高要求。

  中核集团在“华龙一号”研发设计过程中,贯通起从应用基础研究、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的创新链条,建立起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参与“华龙一号”设备供货的厂家几乎延伸到我国装备制造各个领域,推动了核电装备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说:“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国产DCS(集散控制系统)平台首次应用于核电机组,反应堆冷却剂主管道焊接设备首次采用国产焊机进行焊接,一系列国产新技术、新设备的创制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华龙一号’后续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介绍:“通过‘华龙一号’型号研发,我国拥有了一大批自主研发设计、安装建造、采购调试等核电相关技术人才。”

  中核集团还结合“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和建造运行,积极开展型号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制定,为工程建设和后续改进以及核电“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我们不仅要输出自己的核电,还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建设。”邢继表示。

  建立高度协同的核工业创新体系

  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壮大,是几代核工业人勇攀科技高峰、全国上下大力协同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100多家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数百家制造厂在浙江省海盐县集结。凭借紧密协作、协同创新,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华龙一号”顺利投入商用,同样得益于各方大力协同。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研发团队联合50多家国有企业、联动140余家民营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5000多家企业,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建立起更加成熟完备的核科技、核工业体系。

  近年来,中核集团建立高度协同的核工业创新体系,高效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增强竞争优势,在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2023年12月6日,位于山东威海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这是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温气冷堆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运行的飞跃,正是中核集团深化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结出的又一成果。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将深刻把握核工业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新要求,牢牢把握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的中心任务,责无旁贷履行使命责任,创造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成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