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让博物馆语言更丰富(纵横)

普孟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4日   第 05 版)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例如,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在寒武纪球幕体验馆,直径高达16米的巨型球幕,接近360度的宽广视角,能为观众带来“手可摘星辰”的视觉效果,生动形象阐释生命演化和宇宙变迁的历程。技术的应用能增强参观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让知识更好入脑入心。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物虽然是具象的,但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科技手段的加持,如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能让知识的获取变成体验项目,让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可感可及。

  把科技应用于博物馆建设中,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现在一些展览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向“云端”,摆脱了实物展览的时空限制,以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和更大的信息量,丰富了传统的博物馆语言。越来越多博物馆在线上实现了“永不闭幕”,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博物馆的服务时间。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在提升展陈趣味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方式,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我们乐见前沿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摘编自《云南日报》,原题为《用智慧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