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朋友是时间的果实

——探访“瓦尔特”扮演者故居

王 迪 任 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4日   第 17 版)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故居一景。
  沈小晓摄

  1974年,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首次访华时的留影。

  纪录片《寻找瓦尔特》海报。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米利科·日沃伊诺维奇提供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这句经典台词,会勾起很多人对南斯拉夫电影的记忆。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放映,万人空巷。一年后,又一部南斯拉夫影片《桥》在中国上映,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即便今天的00后也耳熟能详。

  这两部影片都是由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日前,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的首届中塞文化交流论坛上,我们结识了巴塔的儿子米利科·日沃伊诺维奇。虽是初识,甚是投缘。他热情邀请我们前往他在乡村的老宅,那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父亲的故居。

  一生难舍的中国情缘

  晨晖初露,微风徐徐。我们驱车前往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科拉契察村。巴塔的故居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不到一人高的木栅栏围成小院,与周围的宽阔绿茵简单分隔,另一侧是灌木丛和山坡形成的天然围墙。1933年6月,巴塔出生在这个幽静的小院。

  小院曲径通幽,一条石板路通向一座3层高的小楼,阳台上挂着一盆盆彩色的花,简洁温馨。

  走进小楼,不大的会客室里摆满这位传奇电影演员的纪念品:奖杯、肖像画、被装裱起来的影视剧照……壁龛上的摆件来自世界各地,一尊中国景泰蓝花瓶摆放在正中间,讲述着巴塔一生难舍的中国情缘。

  从1974年参加《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北京的首映式开始,巴塔先后访问中国10余次。2010年,时年已77岁的他亮相上海世博会;2016年,巴塔为第三十八届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录制了一段30秒的中文视频,邀请中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公共活动。

  “父亲常说,每次去中国都像回家。”米利科回忆道,父亲经常讲起1979年的上海之行,当时他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电影节,经过南京路时,街上挤满欢迎的人群。当他站在街头,整条街道霎时如黎明般安静,几秒钟后,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人民对‘瓦尔特’倾注了那么多感情?”米利科认为,塞中两国都有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共同的情感使我们相互理解,产生强烈共鸣。中国观众对“瓦尔特”的念念不忘,令这个角色愈发生动鲜活,塞中两国人民因电影生发的情感共振在一代代人心中久久回响。

  一份期许,一份责任

  巴塔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起初从事话剧工作,后来进入影坛。他善于塑造游击队员形象,在主演的很多影片里,他身手矫健、机智幽默,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硬汉。巴塔一生共参演300多部影视剧作品,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2016年,在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2016年5月,巴塔在贝尔格莱德圣萨瓦医院病逝,享年83岁。得知这一消息,很多中国观众都追忆起观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时光。在他们心中,巴塔就是那个果敢又幽默的游击队长“瓦尔特”,或是影片《桥》中无畏的少校“老虎”。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巴塔的遗孀朱莉雅娜应邀出席塞尔维亚总统府欢迎宴会。习近平主席走过来同朱莉雅娜握手问候:“中国人民很怀念他。”朱莉雅娜哽咽了:“我先生一直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时隔8年再次访问塞尔维亚。同样是在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对塞尔维亚素来怀有特殊友好感情,南斯拉夫电影《桥》、歌曲《啊,朋友再见》在中国广为流传,激荡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反法西斯精神,也伴我度过了青年时代。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希望有更多“像影响一代人成长的瓦尔特这样形象的文化交流项目”,使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更深刻理解中塞传统友好和价值共识。这是对未来的一份期许,也是一份责任。

  奏响友谊的无尽回响

  一到周末,米利科就带着家人回到父母在科拉契察的故居。节假日时,还会与三五好友来此聚会。正值塞尔维亚假期,在外的科拉契察人回到故乡,与家人共度佳节。时光荏苒,科拉契察一切如故,静谧平和。在这里,家的温暖常在。

  米利科的家庭氛围温馨且充满凝聚力。因为父亲的缘故,米利科从少年时期就与中国“相识”,他的青春记忆交织着对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想象。他难忘父母第一次访华归来时对中国的连声赞叹;他难忘两次陪父亲访华,见证中国人民真挚友好的深情厚谊;他难忘1998年率红星足球队赴华交流时,父亲反复叮嘱一定要去上海电影制片厂看看……“对中国的特殊感情贯穿了我的一生。”米利科说,在父亲的影响下,将塞中铁杆友谊发扬光大,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庭传统。

  去年,米利科观看了由中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寻找瓦尔特》,他与家人分享了这部影片,并讨论了一整晚。“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从中国视角出发、由中国电影人拍摄,意义非凡。它浓缩了几十年来塞中人民的情感交流,让我深受触动。”巧合的是,20多年前,巴塔曾向采访他的人民日报记者流露过心中的愿望——希望中国电影人能为他拍摄一部专题片,他梦想着收藏这部影片,作为对中国特殊感情的最好纪念。

  时光之弦,奏响友谊的无尽回响。2022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50周年,纪录片《寻找瓦尔特》在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三国电视台播出,令观众们重温共同的记忆、精神、友谊和情怀。观影之后,年逾六旬的米利科对“瓦尔特”为何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明晰了未来自己要为塞中铁杆友谊做些什么。

  近年来,中塞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在许多文化活动上都能看到米利科的身影。5月18日,“2024塞尔维亚中国电影周”在贝尔格莱德开幕,米利科担任开幕式主持。塞尔维亚文化部部长助理布拉戈耶维奇评价这次中国电影周“是献给塞中命运共同体的一场庆典”。随着两国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双方人文交流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光明。

  如今,米利科作为制片人经营着一家影视公司。对于塞中影视合作,他有很多想法,也有美好期待。“好的剧本是第一步。塞中人民情谊相通,一定能够挖掘出打动双方人民的好故事。”米利科相信,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可以超越时空,建立起跨越文化的情感连接,这是人文交流静水深流的力量。

  米利科还有一个设想:就在科拉契察,以父母故居为中心打造“巴塔博物馆”,纪念他与中国的不解情缘。听着听着,米利科描绘的画面浮现眼前:一座故居博物馆,一个文化庄园,一场友谊盛会……耳畔响起巴塔曾说过的一句话:“我很乐意和你们讲述瓦尔特的故事,也希望你们爱听他的故事。当然你们随时可以选择离开,而我将永远守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