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西南昌县,智慧农场平台监测分析作物长势

稻田里安上5G传感器(三夏进行时)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2 版)

  根据智慧农场平台监测信息,范鹏到谌火根的田里操作无人机施肥。
  史港泽摄(人民视觉)

  芒种前后几场雨,禾苗喝饱了水。鄱阳湖畔,稻田青翠。

  戴上麦秸帽,套上胶鞋,谌火根骑上摩托车去巡田。

  谌火根是江西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种植大户,今年承包了500多亩地,其中300亩早稻正处于拔节期,近百亩稻油轮作田处于分蘖期——都处在夏季田管的关键期。

  摩托车开到机耕道,谌火根把车熄火。田边,立着一根挂着多个传感器的杆子。他抬手指了指:“瞧见没,这‘智慧杆’可是高科技‘稻草人’,给我看着田呢。”

  56岁的谌火根,祖祖辈辈种田。几年前,他听说离家不远的蒋巷镇要搞智慧农业:田里安上5G传感器,风力、光照、水分、温度这些信息,智慧农场平台都能监测。详细了解智慧农业的情况后,谌火根动了心,一口气就承包了400亩地,成为大田农社的第一位种植大户。

  “平台监测到最近田里水分偏多,请先巡田,该排水排水,该追肥追肥。”发出指令的是大田农社副总经理、智慧农场平台负责人李科明。

  在农社数字农业运营中心,电子屏显示,田地被分为一个个单元。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每个地块作物长势如何,是否需要追加农药、肥料,都可作出判断。

  智慧农场平台一头连着种植户,一头对接专业服务队。平台管理人发出指令,种植户现场确认后,再联系服务队到田间操作。

  踩进田里,谌火根试了试松软,“近来雨水多,这块田属于拔节期,还需排水”。

  站起身,他四处张望,只见远处田块微微泛黄,近处却绿油油的。“那块是得追肥!”谌火根拨出电话,“小范,来地里加点肥吧。”

  不一会儿,1994年出生的飞防队队长范鹏开着皮卡载着无人机来了。倏地一下,农用无人机腾空而起,青青禾苗被风卷出一个旋涡,肥料被均匀地喷洒到叶片上。“无人机向叶面喷施水溶肥,不光节约人力,还容易吸收,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谌火根介绍。

  拿起棍子往禾苗上轻轻一拨,几只小飞虫飞了出来。“晚上,监测灯会搜集飞虫情况,到达一定程度就会传递指令。”谌火根说,这片田钻心虫、卷叶虫还不算多。

  有了智慧农业,种田老把式用上了高科技。如今,大田农社20多人管着1.6万亩地。

  夏管连夏种。谌火根说,他还承包了100多亩中稻田,过几天就要插秧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