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话说新农村)

王 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第 18 版)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对于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近日,山东省和美乡村篮球赛开赛,村民变“球星”,乡亲齐助威,“土特产”作奖品,乡亲们有了“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从“村BA”“村超”到“村排”,一场场农味农趣十足的乡村体育赛事频频出圈,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彰显了乡亲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新时代的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发生深刻转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从拿锄头到拿鼠标,从围着灶台到站上舞台,新时代农民积极拥抱乐观健康、昂扬奋进的现代生活理念。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搞活“土特产”,一批批高素质农民积极拥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经营理念。红白理事会、积分制、“村民说事”等管理方式务实管用,促进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到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从大力促进乡风文明,到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不断下沉,现代文明理念逐渐融入乡村生活方方面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对于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加快补上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短板,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加大对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让乡村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针对农民急难愁盼精准施策,政策举措要接地气、有“泥土味”。比如持续整治高额彩礼,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等约束性规范,同时还要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还应注意的是,推行现代文明理念,必须尊重乡村传统文化,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行为和思维习惯。比如可借助民间曲艺、文艺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挖掘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等农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村BA”火出圈的启示之一,就是农民唱主角,自发组织,自发参赛。乡村全面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文化、打造什么样的乡村,农民最有发言权。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创造力,让广大农民用双手创造出更多既有乡土味又有烟火气的文化产品。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让文明新风劲吹沃野,“文化秧苗”茁壮生长,现代文明理念定能在乡村深深扎根。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