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埃及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让传统文化艺术焕发新活力(国际视点)

本报记者 曹师韵 谢亚宏 黄培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第 16 版)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埃及等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举措,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促进非遗创新发展。

  印尼巴迪克——

  开设专业课程

  制定国家标准

  用铅笔在平滑细密的白布上勾勒出印度尼西亚传统特色纹案,接着用造型独特的尖嘴壶画笔舀一点熔化的蜡油,挪动笔尖勾画纹案轮廓,待蜡油变干成形,将布料放进染缸染色并晾干,最后用热水除掉布上的蜡并再次晾干,一块漂亮的巴迪克花布就完成了。这是近日记者在印尼巴迪克博物馆内看到的一幕场景。

  “巴迪克”在爪哇语中的原意是“绘画”或“书写”,如今代指印尼的传统蜡染工艺,也泛指由这种工艺制成的布料或服装。这种工艺在印尼经历了上千年发展。2009年10月2日,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印尼政府随后将10月2日定为“国家巴迪克日”,以提高公众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的意识。

  近年来,巴迪克在印尼得到广泛推广和创新发展。去年10月,印尼巴迪克博物馆在首都雅加达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应用了多项数字技术以更全面、直观地呈现巴迪克的发展历程。不少印尼蜡染制作者不定期地相聚在博物馆,共同创作代表印尼不同地区不同图案的巴迪克。博物馆通过举办摄影大赛、开办工作坊、组织学生参观等,以更加贴近年轻群体的方式展示巴迪克的魅力。

  印尼还设有专门的巴迪克大学,不少普通大学也开设巴迪克相关课程。印尼政府组织教育专员走进中学,向学生普及巴迪克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并定期举办相关比赛、讲座、展会等。自2016年以来,印尼工业部每年都举办工业竞赛,鼓励巴迪克初创企业发展,给获胜的初创公司以技术、管理及生产层面的专业指导。不少科技公司还开发了专门的设计软件,制作者可利用软件创建全新的巴迪克图案。

  印尼政府为巴迪克工艺及产品制定了32项国家质量标准,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增加就业岗位。当前,巴迪克行业吸纳了超过20万人就业。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印尼巴迪克产品出口额达6456万美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24年出口额将达1亿美元。

  印尼蜡染基金会副主席黛安娜·桑托萨表示,巴迪克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印尼年轻人需要了解巴迪克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

  加强活动宣传

  创新表演形式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的一间小学礼堂内,艺术家正操控一个近1米高的木偶向台下的小朋友们问好,木偶憨态可掬的样子引来一片掌声。艺术家们不仅表演了精彩的木偶剧,还邀请同学们上台体验。这是当地政府、文化协会和西西里木偶剧传承人共同发起的“木偶剧进校园”活动的一站,旨在让更多青少年熟悉并保护这项艺术瑰宝。

  西西里木偶剧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西西里岛,由木偶师利用木质框架和金属棒操控木偶,表演中世纪英雄史诗等故事。上世纪50年代后,观看西西里木偶剧的观众开始减少。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艺术家们于1965年发起成立了民间传统保护协会,并逐步获得政府支持。1975年,该协会在巴勒莫建立国际木偶博物馆,开始组织“莫甘娜木偶剧节”,使这项地方性活动逐渐走向意大利全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在2023年举办的第四十八届“莫甘娜木偶剧节”中,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格鲁吉亚等国的艺术家展示和表演了各具特色的木偶戏剧,各国同行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西西里木偶剧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吸引更多观众,艺术家们不断创新西西里木偶剧的剧本和表演形式,现在不仅有更多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剧目,在表演中也加入了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元素,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并发展出不同艺术流派。

  西西里木偶剧的传统表演者以家族传承为主。2018年,13个演出西西里木偶剧的家族和剧团成立了“意大利保护、促进与发扬木偶剧网络”,并被意大利文化部认定为西西里木偶剧的代表机构。巴勒莫国际木偶博物馆馆长、“莫甘娜木偶剧节”总监罗萨里奥·佩里科内表示,西西里木偶剧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也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团体积极交流交融。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实,西西里木偶剧将更具生命活力,受到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埃及塔哈提布——

  注重民间推广

  开展国际交流

  埃及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其中以塔哈提布尤为流行。在埃及,塔哈提布是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传统艺术表演项目。外国游客到了埃及,特别是到了埃及南部地区,经常能看到这种舞蹈表演。2016年,塔哈提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哈提布历史悠久,通常以木棍为道具,表演结合舞蹈、音乐、戏剧等元素,常见于庆典、节日和社交场合。塔哈提布还常被称为“棍子舞”“棍舞游戏”等。表演塔哈提布,既有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又鼓励表演者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种表演以舞蹈和音乐传达丰富的情感,展示出埃及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魅力。

  埃及《金字塔报》报道说,塔哈提布最早可追溯到埃及古王国时期,在当时的神庙和墓穴的墙壁上就发现了塔哈提布图案,该舞蹈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就存在了。“塔哈提布由最初的武力对峙表演形式,演化成一种受欢迎的民间舞蹈,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民族文化魅力,应认真研究、保护、继承和弘扬。”

  埃及政府鼓励并支持民间积极推广塔哈提布,通过举办培训班、工作坊、展览、演出等,向公众传授塔哈提布的技艺和知识。埃及一些学校的课程中也加入相关内容,越来越多当地青少年对塔哈提布产生浓厚兴趣。首都开罗等地开办了很多塔哈提布培训班,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学习。

  埃及政府还重视在国际场合推介塔哈提布,为埃及传统舞蹈的传承与推广创造更大平台。埃及的艺术团体赴其他国家演出时,塔哈提布是必演节目,已成为埃及的一张“国家名片”。

  2023年8月,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20周年,埃及政府特意开设“遗产之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和推介塔哈提布等传统文化活动。埃及文化部部长齐拉尼表示,开设“遗产之家”博物馆,旨在彰显埃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民众有机会了解埃及丰富的历史文化。

  (本报雅加达、罗马、开罗6月6日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