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我国最大沙漠淡水湖——

濒危水鸟保护成效初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第 04 版)

  遗鸥在湖心岛上空飞翔。

  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的湖滨退化草原修复项目。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初夏,陕西省神木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近万只遗鸥聚集在四面环水的湖心岛上孵卵,大量雏鸟陆续破壳而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红碱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来这里繁育后代的遗鸥数量逐年增加。

  地处毛乌素沙地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记者看到,在红碱淖的湖心岛上,黑脸红脚的遗鸥成群卧在沙窝和草丛里,它们正在耐心等待新生命的诞生。湖心岛附近,一些遗鸥或列队盘桓、或三三两两觅食,鸟鸣声相互应答,此起彼伏。

  据介绍,遗鸥是世界濒危珍禽,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数量在2万只左右。每年4月至8月,大批遗鸥会从渤海湾一带飞回红碱淖繁衍栖息。4月末5月初,遗鸥会在红碱淖湖心岛上筑巢产卵;7、8月份,遗鸥幼鸟长成后,会迁回越冬地。

  遗鸥数量的增加得益于红碱淖生态治理工程的持续实施。来水不足曾是红碱淖长期面临的难题。2016年起,通过增加补给水量、疏浚入湖河道等措施,红碱淖水域面积从201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7.1平方公里。

  (据新华社西安6月5日电  记者姜辰蓉、付瑞霞、邵瑞)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