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第 18 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丹丹: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权益。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处于服务人民的最前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在提升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团结人民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共同开创生动活泼的基层治理新局面。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效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助力基层治理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水平提升。为更好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还应建立重实干、重业绩、重担当的考核评价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邵玉姿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王志杰: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强化数字基建、数据融通。加速建设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同步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电力燃气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物理空间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态势感知能力。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构建省级统筹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城市共性支撑平台。

  注重精细治理,提高服务质效。探索“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优化综合场景和特色应用,构建职能清晰、协同高效、安全有序、多元参与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通过精简环节、优化流程不断提升“一网通办”效能,推动公共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首席技能师王建清:

  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建设好人民城市,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倾听群众声音,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善于从群众的建议甚至批评中审视工作、衡量得失、发现问题,着力破解民生难题,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在项目确定、方案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同群众商量、听群众意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新和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方式和途径,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全过程中来,努力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和建设成果。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把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持续推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好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长宁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运飞:

  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打造韧性城市,着力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好韧性城市,就要使城市在面临灾害时,能够凭借自身动态平衡,最大限度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快速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长远谋划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针对城市建设中蓄洪排涝、通信、电力等不足和短板,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监测和预警,针对洪涝、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开展及时有效预警,强化灾害事前预判,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

  注重协调联动,强化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通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跨部门、跨区域协调高效联动,优化配置相关应急救援物资和力量,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宣教活动,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本报记者  金  歆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