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展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国际论坛)

刘振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第 03 版)

  自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一份气候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温升纪录不断更新,世界各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威胁。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持续探索治理模式,气候多边进程几经曲折,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全球气候行动不断加强。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无管控地消费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这些历史累积排放持续影响全球温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写入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确认了发达国家历史排放责任,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持续强化气候行动。1997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落实率先大幅减排义务,但因个别国家退出,未达国际社会预期效果。

  此后,国际社会继续探索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中美合作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习近平主席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引领推动下,中美发布3份气候联合声明,为2015年《巴黎协定》谈判奠定政治解决方案,为协定最终达成、签署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同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通过气候变化工作组在载重汽车和其他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建筑和工业能效、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和管理、气候变化和林业、工业锅炉能效和燃料转换以及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信心。

  2021年以来,中美两国通过气候特使渠道恢复对话交流,相继在上海、格拉斯哥、加州阳光之乡达成3份共识文件,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国家自主贡献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共同为多边进程贡献解决方案。2024年1月,双方正式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5月8日至9日,我与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波德斯塔,以及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华盛顿召开工作组会议,努力开启两国在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新一轮务实合作。经过面对面会谈,双方对彼此气候政策行动进展和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入了解,一致同意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继续努力推动双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与共,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冲突加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些国家抱持功利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打着应对气候变化或“去风险”幌子采取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巨大障碍,破坏了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互信和能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应当认识到,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必然出现相关技术、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但只有公平健康的竞争,才有利于各国产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各国在竞争中找到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承诺和行动将对发达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国际社会期望美国能够保持气候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义务和承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希望美国正确对待低碳转型进程中的产业竞争,尊重市场规律和贸易自由,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为促进清洁电力普及和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多次对两国气候变化合作作出明确指示。今年4月2日两国元首通话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对话,以慎重的态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进合作,以负责的担当加强国际协调。

  中美两国在多双边框架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既符合两国及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对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美方与中方一同展现大国担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这一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共同构建并维护全球绿色低碳产业供应链安全,携手努力推动全球低碳转型进程,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