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寄情山水 述怀人生

李洪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第 20 版)

  《一江名赣》:罗铮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散文创作不断突破原有格局,取得长足进展。作家罗铮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一江名赣》中,寄情山水,述怀人生,追求“修辞立其诚”的同时彰显散文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思考今天的散文创作。

  许多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湾小河,或一片湖泊,或一条大江,贯穿成长始终。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赣江,便是这样一条参与他人生历程的河流。赣江和它滋润的大地不仅成为作者的成长营养来源,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赣江之水来源于章江与贡江,二水汇合后向北流去,纵贯赣鄱大地,注入长江。作者从赣江源头着笔,逐渐把思绪延展到赣江的广阔流域及其滋养的山水人文,赞叹她的辽阔与壮美,感恩她哺育的深厚文脉,并且从东江源区森林资源保护、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等方面,展现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保行动。

  因为从小成长于赣江之滨,后来又投身生态环保事业,作者对江河山川有着深厚的情结。如果说《大水微澜》中的白云山、武夷山、三百山,《赣鄱新绿拂》中的南矶山、篁岭等,还只是其笔下奔腾江河的背景,显得有些远渺,那么在《一山匡庐》中,他终于能够腾出一方天地,为自己敬畏的大山尽情挥洒笔墨。他由“路”起笔,探寻庐山的前世今生,从数亿年前地壳运动中庐山悬崖峭壁的形成、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新型植被的滋生,到东周列国匡氏兄弟的结庐而居创下“匡庐”名号、西汉司马迁用熠熠生辉的《史记》开启庐山与一个个人物的相遇,以至魏晋以降陶渊明、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雅士涉足庐山的踪迹和诗词,都在书中铺展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只是秀甲天下的山光水色,更有气韵生动的历史文化。

  作者循着人文山水,经由赣江、东江、鄱阳湖和庐山,回到了一个名叫黄冠的赣南山村,这是他挚爱的故乡。在借故乡人事描写风物人情中,作品描绘了故土大地的新山乡巨变,展现了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生活变迁和精神世界洗礼。《钟三秀一家》让我们看到普通农妇钟三秀如何踏实劳动,品尝到幸福生活的甜蜜;《老罗的“砖艺”》把手艺人凭借技艺坚守乡土、发家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洗麻袋的兄弟》则用情记叙三兄弟同甘共苦、手足同心的难忘成长……行走在故乡大地,作者以后生晚辈的身份近距离地打量身边的乡亲,倾听他们的内心,走进他们的生活,书写他们的善良、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

  这本散文集还呈现了作者另外一些写作主题。或是行走城市,摹写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或是展开文化行旅,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绵延。作者走近山水风物和现实人生的同时,努力感受和思考,但书写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尚显不足。

  散文是一种真诚的艺术,这真诚里又显示出写作者的个性。好的散文,也许没有繁花似锦的修辞,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却能在真诚与个性的相融相生中,给人以阅读的滋养。

  (作者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