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福建省周宁县依托生态优势丰富产业业态——

鲤鱼溪水清 小村人气旺(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王崟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第 14 版)

  鲤鱼在鲤鱼溪内畅游。
  周建斌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依托鲤鱼溪生态优势开展全域旅游建设,以生态水系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布局花卉等产业,带动农旅融合发展,让爱鱼护鱼的故事不断续写。

  

  溪流纵贯村庄,一栋栋古民居沿两岸而建。小桥流水、沿河人家,置身其中,处处古朴悠然。百亩荷花池内,荷叶刚露出头。

  走近岸边,只见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鲤鱼游来。沿溪漫步,鱼随人动。

  鲤鱼“见人影而来,闻人声而聚”,这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鲤鱼溪景区的一个奇妙景观。这条溪流因鲤鱼而得名。千百年来,村民对鲤鱼的爱护从未改变。在村民的爱护下,鲤鱼繁衍生长,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好生态与自然景观。

  近年来,周宁县依托鲤鱼溪生态优势开展全域旅游建设,通过水系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引入相关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布局花卉等生态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统筹鲤鱼溪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爱鱼护鱼的故事展开新篇章。

  护鱼护出好生态

  黄世杰的小卖部位于进村不远处,就设在鲤鱼溪边。坐在小卖部里向外看,鱼在溪中游,人在岸上走。这样的画面,黄世杰已经看了40多年。

  “环境有什么变化吗?”记者问。

  黄世杰摇摇头:“从我嫁到村里来的那天就是这样,水很干净。”

  记者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不同的村民,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鲤鱼溪保持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好生态。

  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孙灿洪领着记者边走边介绍,鲤鱼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浦源村很早就定下护鱼的村规民约,“正是村子传承至今的爱鱼、护鱼、敬鱼的文明乡风,造就了如今的好生态,爱护生态的意识已经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

  好环境离不开用心管护。在周宁,每条河都有河长,还有不少志愿者参与河流环境保护。

  56岁的郑孝设是土生土长的浦源村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保护鲤鱼溪的志愿者。从村规民约出发,调动村民积极性,周宁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有热情的年轻人参与巡河,护好自家村里的一泓清水。

  每天,郑孝设要对鲤鱼溪进行至少3次巡护。河里有杂物要及时打捞,岸边有垃圾要及时清扫……“游客多时就增加巡护次数。”郑孝设说,自己从小听着鲤鱼的故事长大,“能为保护鲤鱼溪环境作贡献,保护溪水、保护鲤鱼,我高兴还来不及!”

  为进一步护好一泓清水,周宁持续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生态水系治理,拓宽河道、清淤疏浚、打造沿河景观,同步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鲤鱼溪的颜值又高了。

  截至目前,周宁县已完成生态水系治理河长近百公里,涉及9条溪流,域内54条大小河流水质合格。

  生态带来好业态

  5年前,还在上海工作的黄秀月第一次来到鲤鱼溪时,就不想走了。“静谧、美好,简直就是理想的生活地。”黄秀月说。此后,她每年都要来鲤鱼溪看看。

  黄秀月眼中的鲤鱼溪变化不大,浦源村变化却不小。一栋栋古民居修缮一新,茶室、民宿、餐饮、艺术空间纷纷入驻,村子人气也越来越旺。

  几个月前,黄秀月的共享空间茶吧也开业了。茶吧临水而建,顾客络绎不绝。“点一壶茶,坐一下午,很多客人看中的就是鲤鱼溪的好生态。”黄秀月说。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2016年,周宁县以获批福建省全域旅游试点县为契机,县委、县政府成立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景区景点资源,对浦源村古民居进行修缮,引入相关业态,大力发展旅游。2023年,周宁县进一步打造“花鲤小镇”,在鲤鱼溪沿岸引入高山蔬菜、花卉等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集产业发展、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区。

  和黄秀月一样,福建馨慧兰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朝晖也是从外地来到鲤鱼溪的。

  穿过浦源村,鲤鱼溪汇入东洋溪。两溪交汇处,聚集了近10家大型花卉企业,产品涵盖文心兰、大花蕙兰等多个品种。

  余朝晖的花卉大棚就建在这里。大棚里,50万盆文心兰已进入出花期。棚顶处,有一套喷灌设备。“花卉对水质的要求高,选择浦源镇,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好山好水。”指着大棚顶上的喷灌头,余朝晖介绍,灌溉花卉的水,直接从东洋溪引入,种出来的花品质好、价格高,目前50万盆文心兰年产值约千万元。

  空闲时,余朝晖喜欢沿着门前河岸的步道散步。这是周宁县在生态水系建设中打造的花海长廊。傍晚时分,来这里散步、骑行的人不少。

  目前,浦源村已引入民宿等相关企业20余家。2023年,浦源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3016元。周宁花卉产业带已累计引进花卉企业11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2亿元。

  发展续写新故事

  漫步村庄,村口鱼鳞造型的文化广场、村民家门前挂的鲤鱼灯笼……一砖一瓦、一书一画,都在讲述关于鲤鱼的故事。

  今年35岁的郑珍从10岁起就开始讲述鲤鱼溪的故事。那时,她是浦源中心小学的学生。作为学校红领巾义务导游队的队员,郑珍常常向游客介绍鲤鱼溪。“我们从小在做的,就是将保护生态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郑珍说。

  时光流转,讲故事的她成了故事中的一员。两年前,伴随着鲤鱼溪发展旅游的需要,郑珍成为一名讲解员,接管起村里的鲤鱼文化馆,肩负起进一步发掘和发扬光大当地文化的责任。

  如今,鲤鱼文化馆内,摆满了各种小物件,这些都是郑珍收集来的。空闲时,她还组织村里的小朋友开展研学活动,用身边的例子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自然的意识。

  在鲤鱼溪待了几个月后,黄秀月的儿子也有了爱鱼护鱼的意识。今年“五一”假期,有游客来村子里玩,看见溪里的鱼很漂亮,拿出渔网在溪边捞鱼,孩子看到后,主动上前阻止。

  岁月悠长,时间的长河沉淀出一段段往事。如今,有了新发展的鲤鱼溪,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版式设计:沈亦伶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