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不在家吃早点了。爱人说,又去吃你的热面呗。我说当然。
热面,在东北是相对冷面而言的另一种做法。我在东北当兵十几年,热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吃够。转业到地方以后,也吃过几家热面,不是味道差了一些,就是分量太少。直到爱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在一个小区里发现一家热面。那面香一下就把我带回身在东北的岁月,这一吃又是二十多年。
面店店主老李,河南信阳人。他和妻子开的面店,最早只是个面摊。几把遮阳伞,几张可以收放折叠的桌子,只要不刮风下雨,几张桌都是人满为患。客人结账时,自己把零钱扔在纸盒里,找零也是“自助”。给人感觉这两口子做买卖就是心大。后来,面摊搬进了屋子,开成了面店,营业执照、夫妻二人的健康证等,都大大方方上了墙。
以前,老李的热面冷面种类单一。冷面只限于配料简单的甜口,热面也只有一种汤头。老李说因为地方狭小,没办法做很多种类,只能靠量大实惠取胜。自打搬进店铺,空间大了,可以放置更多的食材,老李特意花了半个月时间,到吉林延边学习更多冷面热面的制作方法。这一去,让老李开了眼界,原来这面还有那么多汤底和口味!老李顿觉以前做的面都太简单,对不起客人,愣是将这些种类和做法分毫不差地从延边带了回来。
客人们发现,老李的面不管是热面还是冷面,味道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品相也让人很有食欲。热面碗里的辣白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冷面碗里有苹果片围绕切开的熟鸡蛋。做得一手好面食的妻子,还为客人增添了四种馅料的包子。那包子褶捏得花儿似的,均匀细致。
和老李熟悉了,他给我讲起面的制作技艺,说这手艺看似简单,要做到色香味俱佳也要费番功夫。底汤的熬制、煮面的火候、调料的选择、食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装碗的造型等,都有很多技巧。季节不同,热面和冷面的食材选取也不同。前期制作的功夫都在熬骨汤。大火、中火、小火的时间比例要拿捏,八角、桂皮、虾米、葱姜蒜等调料一样都不能少。最后的汤汁还要用细布过滤,不能有沉渣和肉末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面汤的清澈。做冷面,还要把汤汁冷藏一宿。
原来干好哪一行都有很多学问。
我当了老李多年的食客,也知道了老李的一些故事。当年夫妻二人出来打工,辛苦一年收入也仅够维持温饱,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夫妻俩就商量做个小买卖,发现做冷面热面比较方便,成本也不高,靠着量足,就把生意做起来了。实在人做实在事儿,一开始全凭量大吸引客人,后来味道再精进,客人们来得更勤了。如今熟客一进门,夫妻俩就知道客人吃什么口味的面,要什么馅的包子,直接上桌。吃完后,客人微信支付走人,整个过程都不用问一句话。
很多人说,做经营很难。在老李看来,只要勤奋肯干、实实在在,不在“缺斤短两”上做文章,味道又不差,自然会有不错的回报。这些年来,夫妻俩凭着自己的勤劳,专注一碗面,也用一碗面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供养两位老人,在城里和河南老家都买了房子。我称赞老李两口子能干,攒下了这么多钱。老李说,他非常感谢这个社会,感谢这座城市,是社会认可他们的勤劳,是这个城市的回头客让他生意兴隆。
我的热面上来了。海碗里堆起的面如海上群山起伏。红红的辣白菜、绿绿的香菜末,煞是诱人。轻挑一筷,面条入口,细腻而富有弹性的面条在齿间跳跃,那醇厚的口感与鲜美的味道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