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戏剧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新语)

黄平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第 11 版)

  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各民族艺术家平等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使艺术的百花园不断繁荣

  

  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作出新贡献。

  前些年,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濒临倒闭,中国河钢集团伸出援手,收购了这家钢厂。现在,钢厂在中资企业投资后迅速扭亏为盈,5000多名职工的工作岗位得到保障。这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为舞台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激励我们以笔为犁,抒写时代故事与时代精神。

  河北省话剧院创排了话剧《多瑙河之波》,探索用戏剧语言讲述这段发生在中塞两国之间的动人故事。

  十几个河钢人,跨越千山万水,从河北唐山的陡河来到多瑙河边,望着斯梅戴雷沃钢厂厂区,一个信念在大家心中升腾:“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拯救一个厂,更要幸福一座城。”

  当陡河遇到多瑙河,会激起怎样的波澜?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其意义是什么?追寻着河钢人的足迹,我来到塞尔维亚,从贝尔格莱德到斯梅戴雷沃,一次次徜徉在多瑙河畔,漫步在由中企承建的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上,在公园欣赏孩子们的足球训练,听诺维萨德大学的教授谈塞尔维亚戏剧,连续10多天采访钢厂职工……

  我感受到了塞尔维亚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他们就像是我的邻居和朋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与欣赏是如此美好。我想到了电影歌曲《多瑙河之波》,理解了“波澜”的意义:河与河的交流碰撞,既可能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又可能彼此汇合、奔向大海。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找到了这部话剧的主题。

  我心中的河钢人,是剧中主人公的样子,温良恭俭让的外表下,是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他的君子之风。而剧中“塞尔维亚的骄傲”瓦拉达,所代表的则是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剧中的两人成了朋友,也映照着剧外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戏剧是彰显民族文化的园地。就像剧中主题歌唱的那样:“天各一方,我们汇聚成海洋。”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各民族艺术家平等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使艺术的百花园不断繁荣。时代的潮流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作为中国戏剧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作者为河北省话剧院院长,话剧《多瑙河之波》编剧、导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