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千余家企业、逾十万人次观众参加本届体博会

国产体育品牌影响力扩大(关注体育产业)

本报记者 范佳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体博会上,“国风国潮”成为关键词。在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研发提升质量,让国产体育品牌愈发受到欢迎。

  

  近日,2024(第四十一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体博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千余家本土体育用品企业汇聚一堂,无论参展企业数量还是产品品类,均创体博会历史新高。来自海内外逾10万人次观众参会,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本届体博会,“国风国潮”成为关键词。从衣帽鞋服到健身器材,从室内运动到户外探险,经过一代代体育产业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一件件独具韵味、别具风格的体育产品走向市场,不仅丰富大众的健身选择,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文化享受。

  融入中国元素

  丰富文化内涵

  这是体博会第六次来到成都,大熊猫元素自然不可少。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主舞台旁,一座高5米、宽3米的大熊猫艺术装置十分醒目,它由6000条黑、白颜色的运动毛巾以点阵形式构成,巧妙的创意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留影。

  体育消费及服务展区是本届体博会四大展区之一,与大众体育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本土乒乓球器材“老字号”,红双喜展示了多位国家队选手代言的同款产品,再搭配即将在巴黎奥运会亮相的乒乓球台,让许多观众忍不住一试身手。据介绍,这款球台名为“巴黎彩虹”,台面和底座的部分区域采用薰衣草配色,底座的拱形设计模拟了我国著名石拱桥赵州桥的结构。“这款球台不仅融合中法元素,还蕴含着以乒乓球为桥梁沟通世界的寓意。”红双喜市场部经理管亚松说。

  近年来,“国风国潮”成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逆流而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钟望对此深有感触,一年多来,他们给超过100座篮球馆进行策划设计,“其中,融入红墙绿瓦、祥云、中国结等中国元素的设计订单越来越多。”

  对此,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秘书长罗杰表示,在体育用品制造中巧妙融入“国风国潮”,有利于帮助企业培育品牌文化。

  加大研发力度

  提升产品质量

  健身展区是体博会展区面积最大的板块,多件展品颇具科技范儿。

  太空健身车、太空跑台前,围着大量参观者。中国空间站内安装了多个健身设施,以满足航天员的体能训练需求。制造商澳瑞特总经理郝虎山介绍,健身器材进入太空后,在可靠性、耐久性、总重量、总体积上都有严格要求,在设计上必须“克克计较”,材料要轻且保持足够的刚度,结构要安全且便于航天员操作。“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把好技术关。”郝虎山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本土体育品牌加大研发投入。将跑步鞋的中底技术融入足球鞋设计,福驰体育的新产品入选本届体博会新品趋势发布及展示活动。“我们在收集和研究中国青少年的足型大数据后,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力图打造适应多种环境的足球鞋。”福驰体育执行董事李俊煌说。

  自1993年创办以来,体博会已成为本土体育品牌成长、壮大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看着展馆里人头攒动的场面,郝虎山不禁感慨:“我们参与了每一届体博会的布展,与体博会共同成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拓展海外市场

  积极走向世界

  在体博会上,像红双喜、澳瑞特这样的“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他们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主动走向海外,进一步扩大中国体育品牌的影响力。欧洲职业足球的赛场引进了中国人造草坪技术,国际篮联官员邀请中国器材商参与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巴黎奥运会举重项目采用的是中国企业设计生产的杠铃片。

  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2023年,足篮排球、健身器材、人造草三个类别的出口实现增长。

  以球类为例,我国球类用品生产商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体博会上,不少来自浙江的体育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今年1至4月,浙江省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额102.8亿元,同比增长24.8%,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25.2%。

  据官方数据统计,本次体博会境外观众突破3000人次。“本届中国体博会的海外买家数量超出了预期。”罗杰说。推动供需对接一直是体博会的布局重点,也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时的重要诉求。本届体博会组委会组织了60多场次商贸对接会,意向采购金额达4000多万美元。

  罗杰表示,海外观众的积极参与对参展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跨区域经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为中国体育品牌、体育制造业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