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些仿古镇为何不吃香(纵横)

刘知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第 05 版)

  近些年,不少地方投入巨资挖掘古镇资源或兴建仿古镇,力求打造下一个“乌镇”、另一个“周庄”。然而,不少仿古镇经营冷淡,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同质化严重、吸引力缺乏、商业化不当是当前许多仿古镇的实际问题。古镇本该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但许多仿古镇却呈现出造景相似、项目雷同的特征。有的仿古镇资源开发深度不足、运营规划不到位、品牌价值不凸显,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难以吸引游客。有的仿古镇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服务意识不到位,口碑不佳。

  可见,仿古镇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赛道,生存危机便难以解除。旅游业服务对象是广大游客,仿古镇在开发、运营中,要抓住“游客为了什么而来”和“游客觉得怎么样”两个关键问题,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打造出有本地特色、有文化深度的文旅品牌,让游客有充实、新鲜的观光体验。

  回答“游客为了什么而来”的问题,仿古镇要构建核心吸引力。古镇文旅只有找到合适的文化出口,才能在同类旅游项目中“突围”“破圈”。以乌镇为例,戏剧、互联网成为鲜明文化符号,为乌镇注入了“活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古镇文旅需要差异化发展,将特色文化、历史资源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结合起来,以确定的文化、商业主题塑造竞争力。

  回答“游客觉得怎么样”的问题,仿古镇运营要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在开发经营中究竟是以游客满意为先,还是以赚快钱为先,决定了古镇文旅经营能否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把服务延伸到景区的每个角落,充分优化游客体验,切忌浮于表象。另一方面,要避免单一化,通过打造场景、丰富业态来延伸文化内涵与周边产业,从而达到释放多元消费活力的目的。

  进一步来看,仿古镇层出不穷反映了一些镇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找准城镇定位和发展路径,才能避免重复性建设和浪费。

  (摘编自《农民日报》,原题为《有些仿古镇为何不吃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