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广西在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的支点作用不断加强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速(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王汉超 庞革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第 01 版)

  正值榴莲销售旺季,来自越南、泰国的鲜果,清晨挂着露珠采摘,三五天后就能摆上国内各大城市的货架。

  为何能这样快?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友谊关口岸,空气中弥漫着果香。满载着进口水果的车辆汇成车流,正在这里有序通关。

  “天越热,水果越等不得。拖一分,果价就降一分,拖久了,整车都白跑了。”做了10多年生鲜进口生意,广西欧恒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震宇深有感触:过去,进关要报检、报关,过磅、换车,一排排车等一摞摞单,快则五六个小时,慢则要两三天,货主等得很着急。

  如今,得益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借助不断优化的全信息化智能通关系统,盖章报关的场景不见了,司机“刷脸”、扫指纹“秒过”卡口。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发挥支点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永超说。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速,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蔡震宇对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发展方向了然于胸: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大通道、大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大枢纽、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高地、数字经济开放合作集聚区和人文交流合作中心。

  “无需查验的情况下,从入境到驶离口岸海关监管区仅需10分钟左右。”指尖轻触屏幕,蔡震宇拿出手机展示:通关的每一道环节,手机上都能实时显现。

  信息化提升通关效率,智能化推动再加速。友谊关两侧,挖掘机持续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中越双方正加紧施工,拓宽通道。预计到今年年底,这里的货运通道中方段将率先实现无人驾驶运输试运行,进而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接触、无人化、智能化”通关。

  由凭祥至南宁,记者来到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展厅里的几块大屏幕上,各种数据、图表不断闪现,展示着信息化互联互通成果。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搭建了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平台、跨境征信服务平台等,还将国内成熟的共享电单车模式试点复制到国外……

  目前信息港已形成以南宁为中心节点的多条通路体系,广西正加快推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过去5年,广西与东盟外贸总额年均增长10.5%。今年一季度,广西对东盟进出口达到901.2亿元,同比增长33.3%。

  “中国和东盟已连续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数字联通促进贸易畅通,也将进一步增进民心相通。”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