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南常德市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精耕细作

增产提质措施实(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吴齐强 颜 珂 孙 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1 版)

  碧水绕田,禾苗青青。田埂上,36岁的种粮大户戴宏轻点手机,无人植保机随即吹起旋风。

  “搞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得跟上。飞防的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却只有1/10。”说话间,无人机快速飞向远方。

  戴宏所在的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连同周边乡村1.1万亩水田,近年来建成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

  “增产提质,种子是关键。”拿出早稻米样品,戴宏向记者介绍今年选种的“湘早籼24号”,“圆粒米,产量高,适合米粉加工,稻谷好卖得很。”

  良种选择有诀窍。鼎城区农业农村部门定期组织评比展示,各类种子来“比试”,“优胜者”先小规模试种,看准了再推广。“去年新品种早稻一亩多挣200多元。”戴宏说。

  “种了大半辈子地,无人驾驶的插秧机还是头一回用!”站在自家大田前,港中坪村种粮大户王礼枝聊起今年插秧的新鲜事。

  插秧机加装智能化模块,自主规划线路,遇到边角慢下来,遇到田埂会转向,插秧水准不输“老把式”——说起种田新事,王礼枝连说没想到:“如今穿着皮鞋也能种田,从插秧到烘干,都能购买服务。”

  从“有机可用”到“有机好用”,常德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去年提升至83.8%,新型农机装备占比超过40%。

  “王大姐,秧苗移栽后,除草、防虫、施肥都得跟上。”谢家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粟绍军蹲在王礼枝的田块前,仔细察看秧苗长势,“先施药除草,还得保持适当水位以水控草,‘分蘖肥’也要施早、给足。”王礼枝边听边点头:“有专家指导,心里更有底。”

  良种良机配良法。示范片区采用统一优良品种等“五统一”,去年早稻、晚稻两季亩产高出鼎城区平均水平约130公斤。

  粟绍军领着记者去看示范片区今年新扩建的育秧工厂。早稻秧苗移栽后,连绵的大棚里显得格外空旷。工厂化育秧好处多:撒土、播种、洒水自动化,水肥灌溉一体化,病虫害也比传统方式少。粟绍军掰着手指头介绍:“加大集中育秧推广力度,调整株距合理密植、低茬收割减少损耗……精耕细作依然大有提升空间。”

  广袤田野上,活跃着青春的身影。田埂上遇见陈帅宇,这名90后返乡大学生步履匆匆,“与几家农机企业谈好意向合作,今年要在示范片区新建农机零配件仓储点和快修站,让农机维保更便捷。”

  陈帅宇牵头成立的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00多人,2023年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超过5万亩。“今年社会化服务面积增加了4000多亩,合作社又多了3名年轻社员。”陈帅宇说,“我们‘新农人’,更要当好‘兴农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