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教育时评)

吴 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9日   第 05 版)

  伶仃洋上,一桥飞架三地,15年的坚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题;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覃大清带领团队自主创新,让我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个大国重器,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认知;一项项超级工程,刻印着卓越工程师为国奋斗、拼搏攻关的身影。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支撑制造强国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追求“卓越”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端,高校应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践教育,持续在人才选拔、课程改革、专业能力塑造、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创新,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难题,造就更多能够担纲领衔复杂工程的卓越工程师。

  创建“卓越”平台。24所工程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和8家中央企业建设32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培养的新范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打造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新平台;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五部门共同作为指导单位,支持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力量,坚持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改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走出一条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厚植“卓越”情怀。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追求卓越的过程,是爱党报国、无私奉献的崇高之路,是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壮丽征途,是敢于承压、勇攀高峰的不凡之旅。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精神品质的塑造,要以家国情怀感召之、以艰苦奋斗激励之、以科学精神涵养之,为学生积蓄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比如,浙江大学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工程教育,深挖工程发展史中的红色根脉资源,打造浸润式、可互动的思政现场教学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涵养学生空天报国情怀,引导学生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

  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从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到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前不久,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在天津召开,高校、企业、地方代表同题作答、热烈讨论。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能走得更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