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师范大学助力四川大凉山等地听障教育事业——

给更多孩子送去希望

本报记者 何 聪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15 版)

  在江苏师范大学校园一隅,赵心喻正在和听障孩子们用手语聊天。2019年毕业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赵心喻,2020年开始在四川省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承担沟通与交往、职业技术和美术等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她也是孩子们的生活导师,经常为孩子们讲述大山之外的世界。

  在四川大凉山地区,像赵心喻这样的支教教师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筑桥”公益项目资助的教师队伍中的成员。迄今为止,手语支教项目已派出40余人次的教师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丽江市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共服务600多名学生,承担了15门以上科目1.6万多课时的手语教学工作。

  “语言筑桥”公益项目于2019年1月份启动,主要从事与听障群体有关的公益事业。项目运行至今,获得多方支持。“语言筑桥”公益项目主要负责人刘俊飞说,让成年听障人士用国家通用手语去支教听障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成年听障人士的就业需求,缓解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并助力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工作。

  如何让公益支教发挥长效作用?给予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是关键。“‘语言筑桥’公益项目已经运行5年,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项目,参与学生的课程设计,今年在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小手记’数字素养养成二课堂。”刘俊飞说。

  2022年3月,江苏师范大学手语播音主持方向听障研究生刘承承和胡晓波等人创办了徐州市启言公益服务中心,致力于提升语言障碍群体尤其是听障群体的语言能力和受教育水平。

  “希望通过各类公益项目的持续运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受教育水平,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胡晓波认为,项目旨在助力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让听障群体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群体内部的互帮互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