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农民从乡村游发展中持续受益(话说新农村)

晓 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18 版)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全过程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河北临城,山林采摘、河边垂钓,让游客充分体验田园乐趣;江苏苏州,田园综合体落户乡村,多业态发展让乡村游焕发新活力;海南三亚,黎族歌舞、非遗体验,乡村旅游文化味道浓……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火热的文旅消费中,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升温。各大平台预订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产品服务之一。

  欢声笑语的休闲时光,红红火火的消费场景,背后是广袤乡村孕育的旅游发展潜力。近年来,得益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提速。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民俗非遗,感受民俗、品味乡情、体验农事,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给游客带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新体验、新感受。

  多姿多彩的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乡亲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6元。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受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带动,农村居民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4.1%。

  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单纯复制其他地方的经营模式,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发掘不足,相似的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店等,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难以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有的乡村游过度商业化,损害了乡村独特的质朴风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产业发展质效的提升。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强化制度设计,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供给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长远看,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蓝图中还要细绘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工笔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全过程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比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搭建平台,为乡亲们提供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培训,让乡亲们得到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如此才能提升乡亲们的参与意识,自觉自愿地“把村子打扮得美美的”,在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里,过上更富裕更现代的生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