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舒展绿色生态走廊新时代画卷(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②)

本报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戴林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1日   第 03 版)

  穿行河西走廊,当地干部群众讲述最多的是新时代生态之变、发展之变:

  以前风沙吹人跑,今天人们追风逐日,戈壁荒漠成资源,长出片片“光伏海”。

  以前大水浇地,现在滴灌浇苗,农作物亩均用水量较10年前少了一半多,产量增、效益涨。

  以前人们担心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人久久为功治理沙漠,今天已是种绿、扩绿、护绿并举。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干涸了300年,位于敦煌市境内疏勒河下游尾闾的哈拉奇湖今日再现碧波荡漾,成为河西走廊西端的“明珠”。

  新时代,疏勒河流域生态持续向好。过去10年来,疏勒河累计向下游输送生态用水50亿立方米。

  波光粼粼,塔影辉映,玉门新市区的中国边塞诗展览馆四面环水,得益于疏勒河综合引水工程。

  曾经“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荒滩,如今成为玉门市文化地标。不少孩童在此诵读经典,春日徜徉其间,诗与远方美好邂逅。

  谁能想见,10年前的玉门老市区还是另一番情景:疏勒河支流石油河穿城而过,经年累月的透支性开采,给大地留下道道疤痕,河滩残渣堆积、河面浮油黢黑,水质一度沦为劣Ⅴ类,氨氮超标3.8倍。

  治水,唤回疏勒河的生机。2013年以来,石油河玉门段生态护坡等4个项目列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库,总投资5.36亿元并逐年实施。如今,石油河水质恢复至Ⅱ类,长60多公里的石油河谷变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节水,让每一滴水都精准“解渴”。年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蒸发量达2800毫米以上,疏勒河流域极端干旱。过去,农业大水漫灌,“跑冒滴漏”浪费严重。2014年7月,甘肃被水利部列为7个水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同年启动实施总投资91.7亿元的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年新增节水量10.5亿立方米。

  春灌正当时,步入玉门市昌马灌区,一条条滴灌带宛如“毛细血管”,田间地头装有水位计,每5分钟采集一次流量信息,农户掏出手机即可查询。目前,疏勒河流域常规节水灌溉面积达107万亩。

  昔日大漠孤烟,如今良田万顷,背后是从土垄沟渠到数字孪生的跨越。2022年4月,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新发展理念融入实践,助力疏勒河建成国内首个大型灌区信息化工程。

  一条大河出冰峰,溯流而上千余里,直抵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深处,这里是疏勒河的源头,更是河西走廊绵延“生命线”的起点,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此。

  2017年以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如今,满山苍绿,千年山丹军马场草原恢复元气,发展生态游、种植养殖多样化经营,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探索碳汇交易,让“高颜值”加速变成“好价值”。张掖在甘肃率先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已完成35.1万亩林业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张掖市以林草碳汇交易所得作为启动资金,设立甘肃首个市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7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较2017年增长7%以上,勾勒出河西绿色生态走廊壮美诗篇。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