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袁 泉 琼达卓嘎 鲜 敢 徐驭尧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0日   第 04 版)

  山间桃花绽放,嘎拉村又迎来最热闹的时节。村子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郊外,因桃花闻名,吸引八方游客。

  良好的生态,为西藏发展注入动能。近年来,随着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不断实施,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高原发展的生态底色更亮丽。

  守牢生态安全屏障

  那曲市申扎县,色林错湖畔。一支42人的野生动物保护员队伍,守护着这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春了,黑颈鹤、藏羚羊都会重回湖边。”巡护和监测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保护员次成塔青的日常工作。

  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吃过早餐,次成塔青都会检查装备,熟练地骑上摩托车出发。

  一个望远镜、一本记录册、一辆载着干粮的摩托车——这是野生动物保护员的标配。一天下来,巡逻里程有时超过300公里,晚上8点多才能回家。

  西藏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共设立208个公益林专业管护站,有1113名专业管护员,筑起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各族群众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藏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颁布施行《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建立覆盖森林、湿地、草原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6年至2023年,全区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岗位50多万个,226.22万名农牧民享受草补政策,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不断拓展。

  生态修复,高原绿意更浓

  日喀则市康马县海拔高、气候干旱,曾存在土地沙化问题。这里属于半农半牧区,很多村民饲养牛羊,过去草场被牛羊啃食,破坏严重。

  2014年,依托土地资源,康马县涅如堆乡尝试种植牧草,没想到效果特别好——种下去的牧草不但防风固沙,还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

  这些年来,草场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效益越来越好。如今,涅如堆乡人工草场面积已达2万多亩。

  涅如堆乡乡长嘎玛旦达请来专家,详细调研分析乡里的土壤和植被情况。专家表示,长期种植单一牧草也会给土地带来压力。“今年,我们计划增加一些新品种,让牧草种类更丰富。”嘎玛旦达说。

  植树、种草,生态修复让西藏绿意更浓。目前,西藏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02%。

  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那曲市色尼区,阳光下一排排风机旋转着。欧玛亭嘎风电场海拔超过4500米,是西藏建成投运的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0兆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2亿千瓦时。

  风电场内,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调度风力机组运转,盯着屏幕上电力曲线的变化。“那曲冬季取暖需求相对较高,城区用电负荷大,清洁的风能是优秀的冬季能源来源。”欧玛亭嘎风电场项目工作人员秦民告诉记者,“高原的风点亮了那曲的万家灯火,群众生活更便捷,污染更小,环境更美好。”

  这样的新能源民生项目在高原并不鲜见。在那曲市聂荣县,部分小区楼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全县分布式光伏电站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申扎县建起一座太阳能集热场,县城里逾八成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供暖……

  曾经,那曲的市镇冬天常弥漫着燃烧煤炭和牛粪的气味。现在,新能源取暖设施走进千家万户,电力供应充足稳定,环境更好更清洁。近年来,西藏持续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电力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比重超过90%。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