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今年已经有70年历史,见证了几代人在边疆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壮阔历程。从文学的地域特色来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农场生活也具有鲜明的人文表现价值。作家阿舍推出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就以对兵团70年历史、两代兵团人奋斗经历的文学书写引发关注。
《阿娜河畔》主要依托茂盛农场再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驻疆部队集体转业屯垦戍边,到内地青年援疆,到农场建设逐渐成形、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再到新世纪以来从全域生产总值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这一时代发展脉络为作品提供了丰厚素材。作品重点通过两个家庭写照农场生活,人物关系紧凑,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社会角色,包括转业军人、农场职工、教师、医生等,通过他们的职业经历反映农场建设的诸多方面。
小说中明双全一家是边疆拓荒者与建设者的代表。明双全作为农场老职工,为兵团建设付出了一生,其子明中启和明千安两兄弟则在时代面前做出坚守和开拓两种不同的选择。这背后折射出社会生活发生的变迁,边疆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明中启是作者精心设计和塑造的主要人物。他在农场长大,酷爱读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农场成为一名教师。他所处的环境,很大特点是变动不居,“茂盛农场的人啊,就像流沙一样,被风吹来了,又被吹走了”,而他“却像磐石一样决定留下来”,“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这正是明中启的可贵之处。明中启能够不受别人影响,清醒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急着朝前赶,但是,也总是会有留下来守护一方天地的人”,他愿意做这样的人。可以说,明中启这一人物的思考具有了哲学深度,也浸透了70年来新疆兵团人的奉献精神。
作品中,两个家庭两代人感情生活与人生轨迹的刻画,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功力。作者善于以沉稳语态构建情境、于峰回路转中显露结局。小说里最使人难解分晓的冲突,出现在石昭美与明中启离婚事件中。作者耐心勾画两人长时间的点滴心理变化,最终他们冰释前嫌,带给读者感动。如何在保证题材厚重的同时,不让人物形象淹没于宏大叙事中,如何在大跨度的历史书写中,展现不同年代的心灵嬗变,这是此类小说创作面临的挑战。《阿娜河畔》通过几位主要人物的塑造,尝试回应这一挑战。
阅读这部作品,读者还可以领略边疆农场特有的生活面貌。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勘测队员陆续有新发现,包括荒原上明清两代遗留下的田埂与渠道的痕迹。只有从小耳濡目染,熟悉风土人情,才能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这类带有年代和地域特色的情节,增添了阅读体验的新鲜感。
作者成长在兵团,从故乡的河流到故乡的土地,再到土地上的开垦者和建设者,她都怀有深厚感情。这部作品在对故乡的回望中,致敬父辈,致敬生命的坚韧与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