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光委员——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审慎论证方案,要讲人水和谐,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委员说,南水北调集团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年多来,已累计调水69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
“下一步,南水北调集团将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蒋旭光委员说,一是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二是积极参与国家水网骨干网、区域网和地方网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运营的有效路径,通过“调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现代水产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国计民生。
(本报记者何宇澈整理)
潘碧灵委员——
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说,“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潘碧灵委员认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还要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需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企业结合,形成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林丽鹂、王云娜整理)
汪玉成代表——
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代表说,余村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修复生态、发展乡村旅游、招引青年人才、引入新业态等,让余村村焕发出新活力。
“由于生态产品形态多样、价值构成复杂,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合力。”汪玉成代表说,以推进“以竹代塑”为例,建议建立健全竹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一方面在竹林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以竹代塑”产品产能及质量;同时要强化示范推广,营造“以竹代塑”的绿色消费氛围。
(本报记者亓玉昆、刘军国整理)
郑月明代表——
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从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多方面发力,在协同推进中实现永续发展。”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说,近年来,联泓新材料布局了光伏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公司十分重视节能降碳工作,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多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降低生产能耗水平,促进节能降碳。”
“当前,我国风、光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应进一步加快节能降碳等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更加重视绿色产品、绿色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如生物可降解材料、再生制品等,推动绿色消费。”郑月明代表说。
(本报记者寇江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