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2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

“以工代赈”助农牧民增收(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翟钦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0日   第 08 版)

  “亲手打扮咱的城市,特别自豪!”小心翼翼地把一盏灯笼挂到路灯杆上,55岁的袁培云爬下梯子,“挂了15天灯笼,能赚好几千元。”

  袁培云和工友们原本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农牧民。前些年,康巴什区成立时,有8000多名像袁培云这样的农牧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退出农牧业生产后,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制约,他们的收入增长较慢。

  2023年,康巴什区制定了《实施“以工代赈”促进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工作机制,助力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增收。

  “我们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枢纽作用,组织召开劳务带头人座谈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会。”康巴什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侯猛说,“在政府投资性项目招标发包时,按照‘以工代赈’相关规定设置条款,支持引导以转移农牧民为主的劳务队参与项目,提高他们的劳务报酬。”

  从首个“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至今,康巴什区已备案市政工程维修、园林绿化等转移农牧民劳务队98支,实施劳务项目15个,带动400多名转移农牧民增收。

  袁培云就是第一批加入“以工代赈”劳务队的转移农牧民之一。“以往就是打打零工。参加了‘以工代赈’项目以后,政府直接和劳务队对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收入比以前增加两成还多。”

  “以工代赈”项目面对的是城镇失业人口和乡村农民工,主要目标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为规范农牧民劳务队建设,康巴什区制定了《“以工代赈”转移农牧民劳务队管理的意见》,明确了转移农牧民劳务队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准入、备案、监督与退出机制,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结对帮扶工作。

  “我们将加强监管力度,紧盯项目审批、劳务用工、资金使用、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既要为转移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又要提升其劳动技能,让他们看到奔头、鼓足劲头。”侯猛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