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加强湿地保护——

推动绿色转型 共护美好生态(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第 01 版)

  冬日暖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金黄色的芦苇荡、褐色的落羽杉、深黄的河柳……记者近日乘坐老渔民孙学发驾驶的观测船,登上了新济洲岛。

  一支科研团队正在这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员们将红外相机系在树上,每当有恒温动物经过时,红外相机便会瞬间捕捉、拍摄,进行远距离、不打扰的观测,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成翻开数据:2016年至今,面积26.81平方公里的5个洲岛上,植物从354种增加到584种,鱼类从34种增加到38种,新济洲段江豚由16头增加到30头。

  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介绍,2000年起,出于防汛需要,江宁区对新济洲的3000多名居民实施生态移民。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洲岛仅保留科研科普功能,湿地生态迅速修复,自然植被蓬勃生长,珍稀物种频繁出现。

  岛上曾经以捕鱼为业的老居民如何实现转型?江宁区江宁街道开展了4次职业培训,包括垃圾分类、保洁保安等岗位,并举办了5场专场招聘会。60岁以下的渔民通过培训和推荐转型上岗。

  退捕上岸后,孙学发加入了沿岸社区成立的“长江守望者联盟”,换了一种身份,也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他每天早起骑上电动车,和队员们一起巡查19.08公里的长江江宁段岸线。最近孙学发被聘为江豚研究组织、高校科研团队的向导,“如今鱼儿多得经常跳上船,江豚也时常能见到。”

  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一组摄影展板记录下这里的生态变迁: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有褐色裸露的地表、条块形状的农田、正在生产的渔场;最后一张拍摄于2023年,湖泊密布、绿地绵延。李全文介绍,目前新济洲岛湿地率从39.98%上升到69.9%,水质已达Ⅱ类标准,成为江宁区的备用水源地。

  据介绍,2019年以来,江宁区关停沿江“散乱污”企业52家,腾退的空间布局形成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两大新兴产业。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